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案例 >> 第八章 治之大法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其下者引而竭之”案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下者引而竭之”案二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2-01 15:46:49
核心提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下,指下焦;引,引之而出;竭,使之衰去。此言邪气实于下焦之病,急当使用泻下诸法,使之迅速排出。如大承气汤、抵当汤、蜜煎导,以及如今临床常用的灌肠、导尿等法,均属“引而竭之”之列。

  [临证应用]

  举验1  齐某,女,71岁,1987年春季诊治。患者头痛多年,每天需服数次“止痛片”,每次服1~2片。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精神困顿,形体不削瘦。脉象沉实有力,舌红薄黄。询问大便情况,谓数日一行,干结难出。

  证属阳明腑实,浊气上扰清空。治宜攻下实邪。小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4克(后下)   芒硝10克(冲服)

  生甘草6克           炒栀子10克     厚朴8克

  玄参12克

  两剂,水煎服。其家属略通医理,恐患者年老体弱,不任攻下。详释疑虑后,乃服药。

  药后大便通畅,头痛即止,食欲转佳,精神振作。

  举验2  康某,女,26岁,1989年夏诊。数年来胃脘胀满,嗳气频发,声音大以致振动头痛。食欲不振,每餐仅能食一两主食,少量菜肴。睡眠不实,大便秘结,二三日一行。面色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属胃气上逆,治以苦寒降逆。三黄泻心汤加味。

  生大黄5克(后下)   黄芩12克    黄连8克

  炒栀子10克           炒枳实10克  生甘草6克

  荷梗10克                川楝子8克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药后诸症悉除,身体康复。

  [发 挥]

  实邪在下焦之病很多,如“蓄血”、“蓄水”诸证,但大便秘结不通者,最为多见。因大便不通,气机失调,中焦转枢不利,故而常引起失眠、烦躁;浊气不降,上扰清空,而见头痛、头晕;胃失和降,食欲不振,更是必见症状。治疗当用攻泻之法。然而应用泻下法,对于初学中医者,亦非易事。

  笔者在读大学二年级,正学过《伤寒论》而毫无临证经验时,寒假期间返乡,遇同村一老年妇女患高热、谵语、六七日不大便、舌红苔黄厚,脉沉实之证,理当用承气类急下之。但想到书本知识,使用大承气必须“痞、满、燥、实、坚”五者俱备,否则误用将克伐正气。于是按患者腹部诊之,见其腹如“舟状”,丝毫不满,重按之亦无痛楚。因而不敢用承气类,只以白虎汤泻热,其病当然不愈。患者家属遂请另一农村医生,投药一剂,患者泻下燥屎甚多,热退病愈。视其方,除承气类之硝黄朴枳外,诸如炒莱菔子、全瓜蒌、焦三仙等大队消食通便之药亦在其中。

  事后思之:“尽信书不若无书”。其实,但见舌红、脉实、大便不通,即可泻下,无需执着于“痞满燥实坚”五者俱备。只是应注意投药勿使过剂,以免邪虽去,而正亦伤。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