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素问,五脏别论》,云:“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肺司呼吸,鼻为肺窍,肺病而呼吸不利或鼻不闻香臭最为常见;心有病而鼻不利者相对较少,因而容易忽略误诊,延误病情。
[临证应用]
举验1 王某,女,42岁,北京某中学教师,l979年春季诊治。患“冠心病”数年,心电图ST段明显改变。左胸闷痛,时轻时重,严重时每日发作胸痛十余次,每次持续1~3 分钟不等。近来又趋严重,已病休月余。尚有颈项不舒、心烦,失眠,舌质暗,苔薄白,脉左弦细、右弦缓。
证属痰湿内阻,血脉瘀滞。治以祛痰湿通经脉之法。
茯苓15克 杏仁10克 清半夏12克
茜草10克 红花10克 全瓜萎12克
葛根12克 赤芍30克 旋复花10克(包)
川芎10克 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5剂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遂上班工作。
1980年7月,因笔者有教学任务,未到医院应诊,而该患者找到我教研室,要求继续为她治疗,并讲述其此次发病及诊治经过:一周前突然感到鼻塞呼吸不利,一直不能消除,于是到某医院内科就医。内科医生因其“主诉”鼻塞不利,而建议转五官科诊治;五官科医生对鼻部进行了详细检查,无异常发现,因而未予治疗,嘱其回家静养,观察变化。但自觉症状愈加严重,无计可施,乃将旧日服用过的上述处方找出,购药两剂服之,药后鼻不利症状明显缓解。
余观其临床表现,与1979年春季发病时无大差别,仅略感鼻塞与以往不同,于是仍用前方加减治之。
茯苓15克 杏仁10克 生苡仁15克
茜草10克 红花10克 旋复花10克(包)
葛根12克 赤芍15克 炙甘草6克
桔梗l0克
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药后呼吸通畅,其余症状明显缓解,复上班工作。
举验2 李某,女,60岁,1990年6月29日诊。胸闷痛10年,先在左侧,近年牵及右胸亦痛。原在冬季吸入冷气时发作,近年无论冬夏经常发作胸痛,其痛放射至左肩臂。胸闷,嗳气则略缓,大便偏干,二日一行。睡眠不实。自今年春季发生鼻不闻香臭,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数。
即做心电图检查:ST段下降。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证属痰湿内停,瘀血阻滞。治以宣畅气机,祛痰活血。
上肉桂2克 炒枳壳12克 郁金10克
浙贝母10克 云茯苓15克 荷梗10克
杏仁泥10克 生苡仁5克
茜草10克 红花10克 旋复花10克(包)
炙甘草6克 沉香粉1克(冲服)
10剂水煎,每日服一剂。
7月16日二诊:服药期间有数日胸痛未作,近两天来发作又频,别无变化。
上方加减。
云茯苓15克 杏仁泥10克 生苡仁15克
浙贝母10克 广郁金10克 泽兰10克
茜草10克 红花10克 旋复花10克(包)
紫苏梗10克 台乌药10克 丹参15克
砂仁5克(后下) 川芎10克 炙甘草6克
10剂,煎服法同前。
7月20日电话云:胸痛缓解,鼻已能闻知香臭等气味。
嘱其原方再服。
[发 挥]
心病引起鼻塞不利或不闻香臭的机理,似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五脏别论》所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脏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即肠胃受纳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五脏;自然界之清气,通过鼻而入藏于上焦心肺,布达周身以维持生命。可见自然界清阳之气赖心肺共同作用,才能进入人体。若心肺有病,则不能纳藏清气,从而反映到鼻,而表现出阻塞不利或嗅觉失灵;二是经脉所系。《灵枢,经脉篇》云:“心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心脉系肺,鼻为肺窍,所以心有病及肺而影响于鼻,‘鼻不利”虽直接受肺影响,但其本则是心病。因此,治拧此类鼻不利之病,必当治心脏,始能获效。
又《五脏别论》在讨论了“魄门亦为五脏使”及“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等内容后,提出“凡治病必察其下”,此“下”字,《黄帝内经太素》作“上下”,即察其上窍之鼻,以测心肺;察下窍之魄门以测五脏。因此,从全文内容分析,当从《太素》作“察其上下”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