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因肺主一身之气而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逆乱,皆可通过经脉影响于肺,使之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发生咳嗽喘息之病。故凡咳喘之病,皆当求本而治之。
  [临证应用]
  举验1  田某,女,32岁,1987年12月17日诊。患者一周来,每至夜间2~4时即发生咳嗽、喘息气促、喷嚏、流涕,约两小时后渐平。且素有胁肋疼痛。大便先硬后溏,舌边尖红,脉弦细。
  证属肝脾郁热,治以泻脾疏肝为法。
  炒栀子l0克     防风4克    藿香10克
  广郁金10克    丹皮10克   杏仁10克
  浙贝母10克    泽兰10克   藁本10克
  炙杷叶10克    生甘草6克
  一剂,水煎午晚分服。
  当夜咳喘未作,从此病愈,后未再发。
  举验2  郑某,男,45岁,1988年7月10日初诊。患“过敏性哮喘”六年,每日必须服扑尔敏六片,分三次服,始能控制,减一次药即发喘息,是以终年服用此药,其脉弦略数,舌红略暗,苔薄黄腻。兼见口苦、囊湿。
  证属肝经湿热,治以清利,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       炒栀子10克    柴胡10克
  生地黄10克       全当归10克    黄芩12克
  车前子10克(包) 泽泻10克    杏仁10克
  浙贝母10克       生甘草6克
  六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忌食辛辣油腻之物。服中药后逐日减二片扑尔敏。
  一周后复诊,谓服上方三剂后,即停全部西药,病未发作,惟偶有鼻塞、喷嚏。改进宣畅心肺气机之法。
  云茯苓12克    生苡仁12克    杏仁10克
  浙贝母10克    炒枳壳10克    生甘草10克
  旋复花l0克(包)
  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至同年9月16日再访此病人,谓服完上方四剂后,未服一切药物,喘病从未发作。
  [发 挥]
  既然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临证时自当详辨咳喘之所属,及其相胜关系,经文所谓“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至真要大论》)。举验1本有迁延性肝炎,其胁痛、脉弦是病在肝经之征;而其新病咳喘及舌边尖红,为有内热之象。惟咳喘必于每夜许二至四时发作,涉及丑、寅二时辰。从时辰与脏腑配属关系分析,丑属于脾、寅与少阳肝胆相应。故知其病尚与脾热有关,而且正是因为脾热才引发喘咳。所以处方以泻黄散为基础,加减施用,减生石膏者防其寒凉太过,配合广郁金、泽兰辈,用以疏泻肝胆。治得其本,故一剂而病除。
  后例哮喘病虽多年,因正在壮年,未显虚象,且舌苔黄为有热;《灵枢·经脉篇》谓肝经绕阴器,《素问·奇病论》“口苦”为胆瘅,亦即胆热。本例恰有口苦、阴囊湿的兼症,是知病在肝胆无疑。于是用龙胆泻肝汤数剂,而沉疴顿起。
       当然,咳喘之病本虽可在不同的脏腑,但毕竟亦不能完全离开肺脏,因此在治本的同时,似亦不应忽略调肺。上两例用方中皆有浙贝母、杏仁,意在于此。又后例患者咳喘渐平,仍有偶感鼻塞、喷嚏,则据《素问·五脏别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之说,取《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方意,使胸中“大气一转,邪气乃散”。心肺气机宣畅,经络通顺,故而病愈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