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痹者,闭也。经脉气血因邪气阻滞,闭而不通为患也。因邪气各有偏甚,而有三痹之分。
[临证应用]
举验1 李某,男,25岁,1977年诊。患者下肢沉重,举步艰难,兼有双膝微痛,病已半年。询其所因,谓地震后睡卧湿地两月,即现上症。化验血沉及抗链“o”均无阳性发现。查其下肢无浮肿,舌边尖深红,苔薄白,脉象濡缓。
此属著痹之证,治以清热祛湿。
苍术10克 黄柏10克 川牛膝12克
萆薢10克 滑石12克 生苡仁15克
木通6克 独活6克 车前子10克(包)
赤小豆12克 络石藤12克
五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再诊:下肢沉重减轻,膝痛未作。上方再进五剂。
病愈。
举验2 韩某,男,20岁,1989年12月2日初诊。腰及左髋部位疼痛,串及左下肢,不能独立行走,卧床亦转侧不利,站立时疼痛阵阵加剧,病已两月余。无明显诱发因素。按之股髂端处痛甚,膝关节无压痛,不红肿,肤色无改变。脉濡数,舌红苔黄腻。来诊时,需其母搀扶才能行步。
化验室检查,血沉每小时60毫米。
此属湿热为痹,兼挟风邪。治以祛湿热、通经脉,佐以散风。
苍术l0克 黄柏10克 川牛膝12克
萆薢10克 滑石10克 生苡仁12克
木通8克 独活8克 乌蛇肉12克
车前子l0克(包)
四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忌食辛辣油腻。
辅以气功治疗,其法如下:
令病人面南站立,尽量自然放松。不需闭目,以免晕眩。医者站其身后,用两剑指距其身体约五厘米导足太阳膀胱经,反复三次。再以手掌距其身五厘米循左侧腰、髋,做揉按之状,渐揉渐移动手掌,至髋下则变做剑指,循经导向小趾外侧端,反复数次。再以剑指点按左肾俞、环跳及阿是穴。气功治疗总约需10分钟,治疗毕。
疼痛当即缓解,虽未全除,但已能自己行走,从二层楼下到一层,再返回,无须搀扶。
12月5日再诊:疼痛明显减轻,夜卧转侧较便利,自己走已无困难。舌红,苔薄黄略腻。
上方加木瓜12克、伸筋草10克
七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气功治疗一次,如前法。
12月12日三诊:肢体疼痛已除,苔薄黄。化验检查,血沉每小时6毫米。
病愈。再以二妙丸,半量服用,以防止复发。
[发 挥]
《痹论》所谓行痹、痛痹、著痹,只言因致病邪气的性质不同,而症状各有偏重。其实一般所说痹证,均有疼痛或顽麻不仁的表现。《素问·举痛论》谓:邪气“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痹证以闭而不通为主要病机,所以会因肌肤失于气血温养而不仁,经脉气血闭塞不通而为痛。当然,各种邪气有偏重,因而症情互有区别。风气善行,是以其痛游走不定;寒性凝敛,使气血闭塞严重,因而痛甚;湿性重浊,阻塞气机,所以导致肢体沉重疼痛或酸楚。但还应看到,临床所见肢体疼痛、游走、沉重为主症的痹证,其致病之因,并非仅有风、寒、湿三气,因热者亦颇不少。读《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切勿拘执,做茧自缚。数年前到我国北部某专区市讲学,所遇经久不愈的痹证,竟以湿热证为多,使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每获良效。寻找原因,始知当地医生善用麻、姜、乌、附之类散风寒、通经脉之药治疗该病,而多忽略祛湿热一法,以致凡属风寒湿痹大多治愈,或疗效尚可,而久治不效者,正属湿热为患。显然这种情况并不能得出“北方多湿热痹证”的结论。其实,治疗湿热痹证的成方,或成方加减而适用的并不少,如木防己汤、白虎苍术汤之类即是。
举验1以湿为主,兼挟热邪,有明显感受外湿的环境条,其病症状表现在下肢,正符合《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理论。方中加用独活、络石藤,一则其“风能胜湿”,一则用其通络除邪。举验2除有湿热并重的表现外,尚有自腰串及下肢疼痛的特点,是兼挟风邪无疑。所以又加乌蛇肉散风止痛,木瓜、伸筋草去湿通络。因该患者痛甚难忍,故辅以气功疗法,以尽速缓解之。其法重通经脉,由于痛自腰至下肢,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所以主要治法在于导该经气血,使之通畅。又选治腰腿痛常用的两穴位,其中肾俞本属膀胱经,而环跳穴是属足少阳胆经,除局部取穴意义外,尚包含有少阳属风木,用以散风止痛的用意。同时,据《灵枢·经筋》“以痛为俞”,即后世所称“阿是穴”,点按髋部压痛明显处。这样治疗之后,其经脉气血逐渐恢复畅通,通则不痛,所以有“立竿见影”之效。同时也再次说明,应用气功疗法治病,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而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