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案例 >> 第六章 病之形能 >> 素问·痹论 >> “湿痹”案

素问·痹论

“湿痹”案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2-01 13:38:19
核心提示:.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痹者,闭也。经脉气血因邪气阻滞,闭而不通为患也。因邪气各有偏甚,而有三痹之分。

  [临证应用]

  举验1  李某,男,25岁,1977年诊。患者下肢沉重,举步艰难,兼有双膝微痛,病已半年。询其所因,谓地震后睡卧湿地两月,即现上症。化验血沉及抗链“o”均无阳性发现。查其下肢无浮肿,舌边尖深红,苔薄白,脉象濡缓。

  此属著痹之证,治以清热祛湿。

  苍术10克    黄柏10克    川牛膝12克

  萆薢10克    滑石12克    生苡仁15克

  木通6克      独活6克      车前子10克(包)

  赤小豆12克  络石藤12克

  五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再诊:下肢沉重减轻,膝痛未作。上方再进五剂。

  病愈。

  举验2  韩某,男,20岁,1989年12月2日初诊。腰及左髋部位疼痛,串及左下肢,不能独立行走,卧床亦转侧不利,站立时疼痛阵阵加剧,病已两月余。无明显诱发因素。按之股髂端处痛甚,膝关节无压痛,不红肿,肤色无改变。脉濡数,舌红苔黄腻。来诊时,需其母搀扶才能行步。

  化验室检查,血沉每小时60毫米。

  此属湿热为痹,兼挟风邪。治以祛湿热、通经脉,佐以散风。

  苍术l0克     黄柏10克    川牛膝12克

  萆薢10克    滑石10克    生苡仁12克

  木通8克      独活8克     乌蛇肉12克

  车前子l0克(包)

  四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忌食辛辣油腻。

  辅以气功治疗,其法如下:

  令病人面南站立,尽量自然放松。不需闭目,以免晕眩。医者站其身后,用两剑指距其身体约五厘米导足太阳膀胱经,反复三次。再以手掌距其身五厘米循左侧腰、髋,做揉按之状,渐揉渐移动手掌,至髋下则变做剑指,循经导向小趾外侧端,反复数次。再以剑指点按左肾俞、环跳及阿是穴。气功治疗总约需10分钟,治疗毕。

  疼痛当即缓解,虽未全除,但已能自己行走,从二层楼下到一层,再返回,无须搀扶。

  12月5日再诊:疼痛明显减轻,夜卧转侧较便利,自己走已无困难。舌红,苔薄黄略腻。

  上方加木瓜12克、伸筋草10克

  七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气功治疗一次,如前法。

  12月12日三诊:肢体疼痛已除,苔薄黄。化验检查,血沉每小时6毫米。

  病愈。再以二妙丸,半量服用,以防止复发。

  [发 挥]

  《痹论》所谓行痹、痛痹、著痹,只言因致病邪气的性质不同,而症状各有偏重。其实一般所说痹证,均有疼痛或顽麻不仁的表现。《素问·举痛论》谓:邪气“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痹证以闭而不通为主要病机,所以会因肌肤失于气血温养而不仁,经脉气血闭塞不通而为痛。当然,各种邪气有偏重,因而症情互有区别。风气善行,是以其痛游走不定;寒性凝敛,使气血闭塞严重,因而痛甚;湿性重浊,阻塞气机,所以导致肢体沉重疼痛或酸楚。但还应看到,临床所见肢体疼痛、游走、沉重为主症的痹证,其致病之因,并非仅有风、寒、湿三气,因热者亦颇不少。读《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切勿拘执,做茧自缚。数年前到我国北部某专区市讲学,所遇经久不愈的痹证,竟以湿热证为多,使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每获良效。寻找原因,始知当地医生善用麻、姜、乌、附之类散风寒、通经脉之药治疗该病,而多忽略祛湿热一法,以致凡属风寒湿痹大多治愈,或疗效尚可,而久治不效者,正属湿热为患。显然这种情况并不能得出“北方多湿热痹证”的结论。其实,治疗湿热痹证的成方,或成方加减而适用的并不少,如木防己汤、白虎苍术汤之类即是。

  举验1以湿为主,兼挟热邪,有明显感受外湿的环境条,其病症状表现在下肢,正符合《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理论。方中加用独活、络石藤,一则其“风能胜湿”,一则用其通络除邪。举验2除有湿热并重的表现外,尚有自腰串及下肢疼痛的特点,是兼挟风邪无疑。所以又加乌蛇肉散风止痛,木瓜、伸筋草去湿通络。因该患者痛甚难忍,故辅以气功疗法,以尽速缓解之。其法重通经脉,由于痛自腰至下肢,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所以主要治法在于导该经气血,使之通畅。又选治腰腿痛常用的两穴位,其中肾俞本属膀胱经,而环跳穴是属足少阳胆经,除局部取穴意义外,尚包含有少阳属风木,用以散风止痛的用意。同时,据《灵枢·经筋》“以痛为俞”,即后世所称“阿是穴”,点按髋部压痛明显处。这样治疗之后,其经脉气血逐渐恢复畅通,通则不痛,所以有“立竿见影”之效。同时也再次说明,应用气功疗法治病,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而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