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案例 >> 第七章 四诊参伍 >> 素问·平人气象论 >> “脉以胃气为本”案

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以胃气为本”案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2-01 15:27:21
核心提示:.

  “脉以胃气为本”的观点,以胃气的多少有无作为判断平、病、死脉的依据,一直为后世临床所遵循,诊察脉象有无胃气已成为临床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内容。

  张介宾《景岳全书·脉神章中》即明确指出:“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至于死生之兆,亦唯以胃气为主。”

  如喻嘉言《寓意草》载一痢疾治案:“暑湿内郁之火而成痢疾,昼夜一二百次,不能起床,以粗纸铺于褥上。频频易置,但饮水而不进食,其痛甚厉,肛门如火烙,扬手踢足,躁扰无奈。余诊其脉,弦紧劲急,不为指挠。谓曰:此证一团毒火,蕴结在肠胃之内,其势如焚,救焚须在顷刻,若二日外,肠胃朽腐矣!于是以大黄四两,黄连、甘草各二两,入大砂锅内煎,随滚随服。服下人事稍宁片刻,少顷仍前躁扰。一昼夜服至二十余碗,大黄俱已煎化,黄连、甘草俱煎至无汁。次日病者再求前药。余诊毕,见脉势稍柔,知病可愈。但用急法,不用急药,遂改用生地、麦门冬各四两,另研生汁,而以天花粉、牡丹皮、赤芍、甘草各一两,煎成和汁,大碗咽之。以其来势暴烈,一身津液,从之奔竭,待下痢止,然后生津养血,则枯槁一时难回。今脉势既减,则火邪俱退,不治痢而痢自止,岂可泥润滞之药,而不急用乎!服此药,果然下痢尽止,但遗些少气沫耳。第三日,思食豆腐浆,第四日,略进陈仓米清汁,缓缓调至旬余,方能消谷。亦见胃气之存留一线者,不可少此焦头烂额之客耳。”(《寓意草·辨痢疾种种受证不同随证治验》)本案即以脉之胃气盛衰有无判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与张介宾所论甚合。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