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案例 >> 第三章 血气精神 >> 灵枢·营卫生会 >> 营卫失调失眠案三

灵枢·营卫生会

营卫失调失眠案三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6-12-01 11:49:45
核心提示:.

  《灵枢·邪客篇》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营卫生会篇》亦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均指出卫气行于阳经,人即“起”寤,而入于阴经即“止”寐;若卫气不能入于阴,人即“不得瞑”,即失眠。因此治疗失眠症,当调脏腑经脉,使卫气能顺利地入于阴经,病自愈。不过,《邪客篇》特别重视对阳明经被痰湿之气阻滞而失眠的治疗,对今日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临证应用]

  举验1   张某,男,23岁,大学生,l973年夏季诊治。睡眠不实,多梦纷纭十余日,纳少腹满,大便粘滞不爽,舌苔淡黄薄腻,脉象滑数。此属痰湿阻滞阳明之轻证。治以和胃利肠,祛痰清热,用《邪客篇》半夏汤加味。

  清半夏12克    北秫米12克    夏枯草15克

  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药后睡眠转佳而病愈。

  举验2   刘某,男,31岁,干部,1975年暑期诊治。笔者于暑期到内蒙某市讲学,住在该市招待所,服务人员谓其所长刘某因病住院,欲求诊治。乃临时将患者从医院接出,其自述病情:20余日前,因失眠,头晕、乏力不耐劳作而赴某医院就医,与一心脏病妇女同坐候诊。见该妇人心跳应衣,面呈慌恐之色,于是便自觉心跳异常,待至医坐为之诊病时,心率已达120次/分,遂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曾用西医控制心跳,但心率未减,且失眠、恐惧,血压忽高忽低。亦曾服羚羊角、生石膏等寒凉中药,无效。

  脉象滑数,舌苔薄黄腻,面色垢浊。

  证属痰热失眠较重型,治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选温胆汤加味。

  陈皮10克    清半夏10克    云茯苓12克

  枳实l0克    生甘草6克     淡竹茹8克

  黄芩10克    石菖蒲l0克    炒栀子10克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数日后前来道谢,谓服上方三剂后失眠、心跳、纳采、头晕等症悉除,已出院上班工作。

  举验3   李某,女,33岁,某中学教师,1976年4月诊治。主诉两年来严重失眠,昼夜入眠不能达到两小时,且多梦纷纭。食欲不振,每日入食甚少,依靠服“蜂王浆”之类补充营养。记忆力锐减,不能进行思考。曾住医院治疗四个月,到外地疗养半年,亦曾服中药逍遥散(汤)及龟版、鳖甲滋阴之品,或无效,或使病情加重。

  面色无华,舌苔薄黄腻,脉象弦滑。

  此属痰热失眠重证,参考前医用舒肝理脾及养阴之法治疗无效的情况,暂拟理气开结之半夏厚朴汤治之。

  二诊:服三剂半夏厚朴汤后,病情无变化。

  改用调和肠胃、祛痰清热之法,方用达原饮加减

  川厚朴8克     槟榔l0克    白芍药10克

  肥知母12克    黄芩12克    草果仁10克

  石菖蒲10克    远志10克    生甘草6克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症状明显减轻,已思饮食,每日能睡眠五小时。原方再进两剂。

  一周后病人专程来医院致谢,云数年之病于一周之内悉除,并能上班工作。

  [发 挥]

  《邪客篇》所谓“阴虚目不瞑”,是指阴分之中的卫气不足而失眠,亦即卫气不得入于阴,与通常所说六味地黄丸证之“阴虚”在概念上完全不同。虽然五脏六腑之病,皆可弓起卫气运行紊乱而失眠,但临床所见此证却多与胃及大肠互和有关,这是因为该两经位于卫气运行自阳入阴的关键部位,我们可从下图看出。

  卫气运行示意图(据卫气行篇)

  

  卫气自阳经入于阴经之前的“大门口”正是手、足阳明经,因此,二经之气不和,最易影响卫气的顺利运行,若不能入于阴经,则出现失眠,《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亦属此意。后世医家虽创制了众多治疗失眠的方剂,伹绝大多数都照顾到肠胃而用药。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用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不得卧’:条下,注云:“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虽欲卧得乎?……(此方)交关变化,神明不测之妙,全在一鸡子黄……盖鸡子黄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圣品……上通于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不知人身阴阳相抱之义,必未能识仲景用鸡子黄之妙。”征保按:“经文卫气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可为一节不寐之总纲。他如湿痰留于胃腑不寐,《内经》则有半夏汤以通其阳……虚烦不眠,仲祖则有酸枣仁汤以和其阴……胆虚不寐,《本事方》有鳖甲丸……。痰热不眠,《集验方》有温胆汤……。振悸不眠半夏、陈皮……。虚劳不寐,枣仁二两……。六一散加牛黄,治烦躁不眠。竹叶汤调服炒枣仁末,治脾虚不眠之类。条例甚多,总不出乎安胃和中,俾阳明之气顺,则阴阳之道路可通而已矣。”举例而指出调理中焦阳明,实为治疗各种失眠证的关键所在。

  前举验1的青年学生病势轻浅,除失眠外兼见纳少腹满,大便粘滞,显系阳明痰浊阻滞之证,故用《邪客篇》半夏汤加夏枯草治之,两剂而愈。方中半夏苦辛温,能和胃化痰而除满;秫米甘而微寒,利肠胃而清郁热,《本草纲目》谓其“大肠利阳不盛”,卫气入于阴而失眠自愈;夏枯草苦辛寒,善治痰热凝聚之病。三药配合,共奏祛痰浊、清郁热、和肠胃、通经脉、调阴阳之用。

  举验2用温胆汤加味冶之,其病重于前例,用药力量也比上方为强。此方中陈皮、半夏之力强于上方半夏一味;枳实、竹茹力亦强于上方之北秫米;黄芩、栀子清热之功甚于夏枯草。且加石菖蒲祛痰开窍;茯苓去痰浊而安心神。以力强之药治失眠较重之证,是为药证相合。又温胆汤虽为清化胆经痰热之方,但其中药物亦多归于肠胃二经,是以用之而效。

  举验3乃失眠重证,且数年不愈,已失去正常工作能力,然其病机仍为痰热阻滞阳明所致,以逍遥散、半夏厚朴汤以及滋阴之品皆非所宜,尤其是滋阴之药,用后必使病情加重无疑。笔者使用达原饮治之,亦取此方开达痰浊之力强,且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谈到膜原“附近于胃”。试将此方药力与温胆汤相较,草果、厚朴开痰散结之力大于陈皮、半夏;槟榔坠降之力欠于枳实;知母善治阳明独胜之热,力甚于炒栀尹。因此达原饮所治之痰热要比温胆汤所治之病为甚。

  笔者以上述三方,分治轻、较重、重三类阳明痰热失眠证,屡用屡验。不过,痰热失眠之证的发生,似与病人体质因素有关,见有已经治愈的患者,过数月或数年又复发者。当然,其复发之病证候若与前同,治疗仍可使用前法、前方。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