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案例 >> 第四章 经脉之道 >> 灵枢·经脉 >> “肝胆经脉病口苦胸胁痛”案

灵枢·经脉

“肝胆经脉病口苦胸胁痛”案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2-01 12:06:39
核心提示:.

  《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病胸满呕逆。”胆病则气上溢而口苦,肝与胆经为病,因经脉所过的关系,而见头痛、耳鸣、胸胁痛诸症。故见上症者,当从肝胆论治。

  [临证应用]

  举验1   刘某,男,31岁,1987年10月11日初诊:两胁胀痛,头晕耳鸣,心烦失眠,阴囊潮湿,小溲黄,脉弦,舌红苔薄黄。

  肝经湿热之证,治以清利肝胆,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8克    龙胆草10克     炒栀子10克

  黄芩12克   生地黄10克    全当归10克

  木通8克     川楝子8克     车前子10克(包)

  泽泻10克   炒白术10克    代赭石15克

  蜈蚣3条     生甘草6克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次服。

  10月18日二诊亡药后睡眠转佳,头晕、囊湿已除,耳鸣未作。偶有胸胁痛,腹胀满,大便调。脉弦缓,舌苔薄白。

  肝胆湿热已去,而现肝失疏泄害脾之证。以舒肝理脾之法为治,予逍遥散(汤)加味。

  柴胡8克     全当归12克     赤白芍各10克

  桔梗8克     浙贝母10克     薄荷4克(后下)

  茵陈10克   炒白术10克     云茯苓1O克

  玄胡l0克    生甘草6克       川厚朴8克

  生姜3片

  五剂,水煎服。

  堵症悉除而愈。

  举验2   刘某,男,2爰岁,1987年10月18日初诊。自诉头皮搔痒甚重,无头屑年余,胸中时有剜痛感,阴囊湿,脉濡,舌红,苔腻满布。此为肝胆湿热,兼挟风邪。治以清利肝胆湿热,佐以散风.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8克     炒栀子10克    龙胆草10克

  黄苓12克   全当归12克    细生地10克

  泽泻12克   木通8克         车前子10克(包)

  蝉衣6克     僵蚕10克       羌独活各10克

  生甘草6克

  五剂,每日十剂,水煎分温二次服

  10月25日二诊:服清利肝胆湿热之剂后,头皮搔痒及阴囊潮湿已除,仍偶有胸中剜痛。舌暗红,脉缓。

  此为湿热已清,仍有气血不畅。治以疏肝和血之法。用四逆散加味

  柴胡8克      赤芍药12克    炒枳壳10克

  桔梗10克    川楝子8克      玄胡10克

  当归12克    瓜蒌仁10克    天花粉12克

  浙贝母10克 炮山甲10克    生甘草8克

  五剂,水煎服。

  胸痛未作,病愈。

  举验3   石某,男,34岁,1988年4月1日初诊。左侧偏头痛十余年,经常发作,近月来频发,每周一至二次,持续一二日,痛甚不欲生,寝食俱废。兼见口苦、恶心、囊湿,下肢酸软。舌苔黄腻。

  证属肝胆湿热,经脉阻滞。治以清化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10克    龙胆草l0克     炒栀子10克

  黄芩10克    炒苍术l0克     黄柏皮10克

  泽泻10克    车前子10克    全当归10克

  木通8克      川牛膝12克    生甘草6克

  蜈蚣3条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4月11日再诊:偏头痛六日朱发,口苦已减,仍有囊湿,困倦睡眠不实。前方加减。

  柴胡l0克     龙胆草10克    炒栀子10克

  泽泻12克    生地黄l0克     炒白芍12克

  黄芩12克    大青叶12克    车前子10克

  蜈蚣3条      川楝子8克      制香附10克

  生甘草6克

  六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次服。

  一周后三诊:头痛未作,口苦囊湿亦除,睡眠转佳,精神清爽。

  再以前方加减调治,隔日一剂,服七剂。

  随访两年,病未再发。

  举验4   杨某,男,28岁,1988年春季诊治。结婚4年不育,其妻健康无病。生活起居无异常,无腰腹疼痛不舒。精液检查:精液量及精子总数正常,死精子占85%,舌红苔薄白略腻,脉弦略数。曾屡服补肾中药无效。

  患者年轻体壮,舌红脉弦,证属肝胆郁热。治以清利之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8克     炒栀子10克    龙胆草l0克

  黄芩12克   赤芍药12克    川楝子8克

  木通6克     车前子10克    建泽泻l0克

  生甘草6克 蜈蚣3条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忌房事一周。

  10日后复诊:精液检查精子成活率75%,活动力中等。脉象渐缓,舌红略退。

  再以前方加川续断12克、菟丝子l0克进治。投药后未来复诊,因系本单位职卫介绍而来诊治患者.,一年半之后偶尔询问,谓已得子。

  举验5   赵某,男,26岁,未婚,1976年诊。患高血压病多年,头晕,心烦,耳鸣,睡眠不佳,面红目赤,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舌红、脉弦数。血压24/14.67千帕(180/110毫米汞柱)。观其病历,知已服大量杜仲、金樱子等补肾中药无效。因病休息两月。

  此属肝胆火旺之证,屡进补剂更益其邪,急当泻之。以泻青丸(汤)加减治之。

  生大黄5克(后下)    黄芩15克     黄连8克

  龙胆草10克             炒栀子10克  广木香6克

  青黛10克(包)      代赭石15克   生甘草6克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五日后复诊:药后大便日泻三四次,现感疲乏无力。观其面红目赤已去。切其脉缓。血压16.67/10.33千帕(130/86毫米汞柱)。

  实邪已基本退去,改用丹栀逍遥散(汤)加减治之,以善其后。

  前后经一月调治,病愈,十余年朱再发生高血压病。

  [发 挥]

  《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苦者……病名曰胆瘅。”瘅,同疸,本意为“热”。胆有热,其气上溢,故见口苦之症。肝胆经脉上络巅顶,入耳中,布胁肋,抵小腹,绕阴器,若二经失和则常见口苦、囊湿、胸胁痛、头晕眩、耳鸣耳聋以及阳痿、死精等生殖系统疾病。虽然见症很多,但若见有口苦、阴囊潮湿二症,便可认定为肝经湿热之候。经脉失和,涉及脏腑,亦可见心烦、目赤,恶心等症状。其寒热的辨别,可据舌质颜色及脉象迟数。

  上述前四验例,其病虽分别为胁痛、胸痛、偏头痛、不育,但均见有肝胆湿热的证候,故皆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而治之。方中多用蜈蚣,意在“风能胜湿’,以使湿热速退。第一例现肝脾不和证后,用贝母、桔梗乃“佐金平木”之意,运用此法治疗肝病引起腹胀.多有效验;二例兼见头皮搔痒,是挟风邪之征,故加入蝉衣,僵蚕、羌活、独括,三例以偏头痛十余年就诊,正是胆经行于头侧,湿热滞留,经脉不畅,是以头痛甚剧;四例死精不育,其舌红脉弦数,亦是肝胆湿热为患,使少阳相火郁不得伸,前医屡进补肾壮阳之剂,反益其邪,改进清利湿热后,邪去正安,则得子有望。

       举验5是高血压病患者,虽为一派实热之象,但60、70 年代曾有实验研究报道,谓杜仲有降血压功效,所以前医不辨病之寒热、人之老壮,悉用补益药“降血压”以致此患者病情日甚。改进泻青丸(汤)加减,清泻肝经实热,故病得缓解,再以疏肝清热法调治而获愈。其实,即使以“高血压病”论治,若属实证而兼见耳鸣症状者,均可以龙胆泻肝汤、泻青丸(汤)为主加减治疗,大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