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案例 >> 第五章 审察病机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湿热不攘为拘为痿”案

素问·生气通天论

“湿热不攘为拘为痿”案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6-12-01 13:05:27
核心提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言湿热之邪阻滞筋脉,气血不能通达濡润,致使筋失所养,或为软短而拘急,或为松弛而痿缓不用,从而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之类疾患。

  [临证应用]

  举验   张某,男,42岁,1974年11月诊。患者头部外伤手术后半年余,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尤以下肢为甚,自足至膝,内翻屈曲不能伸直,无力,来诊时需由两人左右架扶。观其体质尚属壮实,头部受伤处颅骨尚未修补,有一鸭蛋大软组织。脉濡数,舌质红,苔黄而厚腻,大便不爽。

  证属湿热阻滞,治以清热祛湿之法。

  苍术10克    黄柏l0克     生苡仁12克

  萆薢10克    木通10克    川牛膝12克

  独活8克      车前子9克(包)

  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服上方九剂后,舌苔略退,左下肢已略能自动屈伸。上方再加鸡血藤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又服15剂,肢体屈伸较为自如,手持木杖已能自己行走。

  上方连服40余剂。能丢弃手杖自己散步、做简单的保健操。行动虽不如常人灵便,但生活自理已无困难。

  [发 挥]

  对于外伤所致的疾患,一般常用活血祛瘀通脉的方法治疗,这可以说是“常法”,但不可绝对看待。我们从上例患者的舌、脉及症状分析,未见到明显的瘀血表现,却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之象。察其湿热之由,非为外感所致,而是因外伤后气机失调,湿热从内产生。其症状恰属下肢外侧之筋脉弛长无力而为“痿”,内侧之筋脉软短而为“拘”。下肢甚于上肢者,正是《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表现。证候既定,治法当然应该清热祛湿。其方乃三妙散加味,是本人青年时代随师见习所得,原方有滑石而无独活,师谓之曰“八妙”,用来治疗湿热身重痹痛而邪在经脉者效果颇佳。本人应用常随证略施加减。此例患者,湿热太甚,但恐苦燥渗利之药仍不能奏效,故加一味独活。一则该药善走下肢与羌活行于上者不同,二则取《阴阳应象大论》“风胜湿”之意,以加强祛湿之力。方与证应,是以见效。又该证患者,毕竟因外伤所致,故后又加用鸡血藤养血而通经脉,收到显著效果。

  通过上述病例的诊治,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个问题:① 《生气通天论》:“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的“大”、“小”,只是一个相对用语,即湿热之邪,阻滞筋脉,可以使筋脉为病,或软短、或弛长。而不宜机械地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软短的只是大筋、弛长的必定是小筋。因为该患者下肢外侧筋长,而内侧之筋拘短,似乎不能说外侧筋小、里侧筋大;②《内经》病因理论中,虽然重视直接致病因素的性质,但尤其强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来认识病因,也就是“审证求因”。所谓直接致病因子,在“病因”中只占相对重要的位置。本例病人,其直接致病的原因,确属头部外伤,但从临床表现上看,则属湿热证候,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收到满意疗效,即是佐证。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