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古今医家对《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确有:“四维者,四肢也”,“相代者,交替为肿也”之说,今姑从之。
[临证应用]
举验1 赵某,男,76岁,1986年3月5日诊。自述近三年来左手及两足暗红而肿,发凉,不痛。其肿晨昏不同,晨起时肿于左手,日暮则手肿渐消,而肿见于两足。就诊时在上午十时许,可见左腕至五指端肿胀暗红,触之温度略低于右手,两足皮肤略暗不肿胀,皮肤温度无明显变化,兼有腰腿酸软。舌质略暗,舌苔薄白,脉沉偶有结象。
尿常规阴性,B超所见:左肾上极可见一5.0×5.9×4.3CM无回声区,周界清楚,诊为“左肾囊肿”。
根据其腰酸腿软。浮肿脉沉的表现,认证为肾阳虚,用温补益肾之法,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为汤剂。
熟地黄12克 山萸肉10克 丹皮8克
淮山药12克 云茯苓12克 泽泻8克
熟附片10克 枸杞子10克 桂枝10克
菟丝子10克 全当归10克 细辛3克
四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3月l0日二诊:腰腿酸软明显减轻,手足暗红及肿胀亦大减,手足转温。脉象见缓。
原方再进四剂,服法同前。
自觉症状全部消除,随访年余朱复发
举验2 栾某,男,56岁,1987年4月诊抬。患者自述四年来双足踝至趾端,左右交替为肿,约一个月交换一次。经几家医院做血、尿各种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来诊时见其左足浮肿,按之略呈凹陷,皮肤较小腿处明显黑暗,皮肤温度正常。右足不肿,皮肤颜色亦较暗。兼有乏力、腰酸。二便调,苔薄白,脉缓。
诊为脾肾气虚之证,以两补脾肾法为治。
炙黄芪15克 炒白术8克 党参12克
云茯苓12克 熟附片10克 独活8克
淮牛膝12克 炒杜仲10克 细辛3克
全当归12克 赤芍药10克 防风5克
炙甘草6克
连服十剂,每日十剂,水煎温服。
随访一年,两足未发生肿胀,告愈。
[发 挥]
《生气通天论》“因手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一语,古今注解不一。前人对“因乎气”有两说,一谓“气虚”,言气虚浮肿之证(如张介宾之《类经》);一谓“气”指“风”邪,与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体例一致,即言感受风邪而肿之风水证(如高士宗《素问直解》)。“四维指四肢,四维相代即四肢相更代为肿,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解节》云:“阳气盛,则四肢实而挥霍乱动,阳气虚,则手足浮肿,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近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经讲义》(五版)和高级教学参考丛书《内经》两书中,虽然也认为“气”指“风”而害,但句读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即认为“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是对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一节的全面总结语。同时认为“四维”是指“四季”,“相代”言四季气候紊乱,如夏当热而反凉、冬当寒而反温之类相互更代,认为天气如此更代无常,则自然之气乱,相应人体的阳气也将受到严重伤害,而衰竭。
以上诸说,各有依据,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孰是孰非,但在临床上“风水”之证确属常见,而上述两例,又的确是“气虚为肿”,且见有手肿已而足,足肿已而手;左足已而右足,右足肿已而左足肿的症状。若此,就目前的认识来说,仍以诸说并存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