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皶,同疒,生于鼻,红赤痛痒,俗谓酒糟鼻。痤,即痤疮,多生于面部,形如豆,常见于青年人。因劳而阳气动,玄府开而汗出,卒受寒邪外束,卫气闭郁,久而化热,生成皶与痤。
[临证应用]
举验 琚某,女,31岁,1988年12月16日诊。面部生痤疮多年,久治未愈,疼痒不舒。就诊时戴一大口罩,以防隐风寒及面容不雅。观之,以鼻为中心,涉及两颧、上下口唇四周,遍生红赤痤疮,小者如绿豆、大者如豌豆,有渗出液。曾到某医院诊治,给以白色软膏外涂,搔痒略有缓解,但病势不退。心烦,面赤,带下量多而粘,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濡略数。
病由外邪侵袭,卫气内郁化热所致,治以疏风清热凉血。
荆芥6克 香白芷5克 炒栀子10克
防风5克 薄荷4克 川芎10克
黄芩15克 赤芍药12克 粉丹皮12克
荷叶8克 炒苍术l0克 车前子l0克
生甘草6克
五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忌食辛辣油腻及酸味饮食。
12月22日诊:痤疮明显减轻,来诊时未戴口罩,痛痒亦减。仍带下多,脉舌同前。
上方加浙贝10克、当归l0克、苦参10克,七剂,服法及忌口如前。
服后痤疮消失,带下正常,别无不适而愈。
[发 挥]
皶与痤均属卫气被风寒外束,内郁于皮肤而成。既由外邪束表而来,治疗亦应疏散风寒之邪;卫气被郁而热,故治疗之法,重在清热;郁热阻滞营气不行,而生皶、痤之红肿或痛,故应凉血活血;病由汗出被郁而发,有湿气在表,因而亦当祛湿。本例用药荆、防、芷散其风寒,栀、芩、薄等清其郁结之热;丹皮、赤芍凉血;苍术、车前子祛湿。复诊加入药味,正是《金匮要略》冶妇人小便难之当归贝母苦参丸成份,以其“小便难”及本例之带下多的病机一致,均属血虚而有湿热,故选用之获效。
唐·王冰注解为皶、为痤句经文时指出,此病的产生与皮下脂液凝聚有关,谓:“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寒居,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痤谓色赤膹愤,内蕴血脓……此阳气内郁所为,待软而攻之,大甚焫出之。”
又有面部色素沉着,黑斑如云,虽并非外邪引起,但亦多与痰湿郁热有关,同样可用宣郁化浊之法治疗,药如川芎、白芷、苍术、炒山栀、杏仁、浙贝之类,可以选用。若在女子而有月事不调者,则应在调经的同时,配合宣郁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