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即昏冒,表现为头昏甚至短时间的神智丧失;瘛,即瘛疯、抽搐。若病人有热象,而见突然昏冒不知人,肢体抽搐者,其证常与火热内扰有关。
[临证应用]
举验1 李某,男,2岁半,1991年元月9日诊。一年来出现突然失神,目光呆滞,低头,伸臂僵直,5~10秒钟后眼神灵动,微笑之后一切恢复如初,每天发作2~3次。大便调,小便混浊,指纹紫,前额因低头触物而有血肿。某儿童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均诊断为“小儿痉挛症”。
此为心肝二经火热之证。治以凉肝止痉、养血安神,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0.25克(分冲) 钩藤6克
滁菊花5克 丹参8克 生地黄8克
霜桑叶5克 当归6克 炒栀子6克
赤白芍各5克 远志6克 菖蒲8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温三次服,六剂。
元月16日二诊:药后三天发病开始减少,近两天只有一次发作。
再予上方六剂,服法同前。
元月23日三诊:本周未发病,小溲仍较混浊,别无异常。再以前方加减。
羚羊角粉0.25克(冲) 滁菊花5克 霜桑叶6克
钩藤8克 生地黄6克 全当归6克 萆薢5克
石菖蒲10克 炒栀子5克
五剂,隔日一剂。病愈。
举验2 李某,女,1岁8个月,1989年11月27日初诊。数月来,每天抽搐3~4次,于睡眠前发生,两手臂呈抱搂状,数秒钟即止。双下肢在清醒时亦常有内翻现象。大便偏干,舌苔中根部腻。
证属痰热内阻,肝经火盛,治以化痰热,清肝火。
羚羊角粉0.3克(冲服) 炒栀子5克
石菖蒲6克 草果5克 厚朴4克
清半夏4克 槟榔4克 黄芩6克
赤芍药6克 知母5克 炙甘草3克
四剂,每日一剂,水煎温服。
12月4日再诊:患儿服上方后睡眠前仅有一次抽搐。现感冒发热,体温38.9℃。
桑皮叶各5克 连翘6克 菊花4克
金银花6克 竹叶3克 荆芥4克
牛蒡子4克 钩藤5克 芦根8克
羚羊角粉0.25克(冲服)
两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感冒痊愈,抽搐亦未再发。
[发 挥」
火热过盛,内扰心神,因而可致昏冒不知人,是为“瞀”;火热灼津,筋失濡养,则发抽搐之类症状,而为“瘛”。不过,昏冒与瘛疯在虚证中亦可见到,如小儿慢脾风,或气虚之人坐卧时突然起立亦可须臾昏冒。因此,经文特于“瞀瘛”之前冠以“热”字,以示与虚寒之证有别。羚羊钩藤汤为凉肝息风、增液止痉之良方,是以用之而效。因病涉心神,故配以远志、菖蒲。
后例舌苔腻、大便干,是有痰热之象,因而用半夏、厚朴、槟榔之类,清除痰浊,通畅肠胃,使邪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