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主目”,“在窍为目”。故目疾多从肝论治。
[临证应用]
举验1 何某,女,39岁,1989年12月27日诊。自今年12月17日起,左目视物昏花,视力减退,数日后竟至全盲,某眼科医院诊为“球后视神经炎”,予以口服及眼睑下局部注射(药名不详),效果不显。现症左眼全盲,有光感,心烦,睡眠不安。时发“阵发性心动过速”每周发2-3次左右,情绪波动则发作频繁。观其左目结膜红、下眼睑红紫肿胀,谓因“注射药物引起”,左目有光感,但视力全无。脉弦滑数,舌红苔薄白。
属肝郁化热之证,治以疏肝清热凉血。
羚羊角粉0.3克(冲服) 生蒲黄l0克
赤芍药12克 丹皮10克 天花粉12克
益母草15克 浙贝10克 青陈皮各6克
青葙子6克 当归5克 金银花12克
桑叶10克
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90年元月3日二诊:药后睡眠好转,心动过速减轻,本周仅发一次,持续时间较前短。左眼仍不能视物,局部红肿基本消失,脉弦略数,舌红苔薄白。
前方再进六剂。
元月17日三诊:左眼视物好转,距70厘米处可以看清几个手指,脉弦细略数,睡眠仍较差。
前方加茯苓15克、炒栀子l0克。六剂。
以此方加减又18剂,视力恢复至0.8。
举验2 张某,女,50岁,河南省人,1990年3月7日诊。因丈夫患“皮肌炎”数年,家务及工作繁忙,心情负担重,一年来失眠心烦,二目干涩,口干盗汗,胃脘不舒,嗳气多。每晚服二片舒乐安定,也只能睡眠2~3小时。脉弦数,舌红苔薄黄。
证属气郁化火伤阴,治以养阴清热,方用一贯煎加味t。
生熟地各12克 沙参15克 枸杞子l0克
麦门冬15克 当归1O克 川楝子6克
炒栀子l0克 草果10克 石菖蒲15克
川贝母10克 荷梗10克 炒枣仁15克
母线10克 茯苓15克 生龙牡各15克
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3月14日二诊:胃脘较前舒和,睡眠有好转,减一片舒乐安定,每夜能熟睡3小时,情绪平稳。仍有口干,目干涩。脉舌同前。
前方去草果,加青蒿8克、菊花10克,12剂。
3月28日诊:口眼已不干,睡眠好转,本周未服舒乐安定,无不适。舌暗红,苔黄少,脉右弦细、左弦缓。
前方六剂,隔日一剂,以善后。
病愈。至同年5月中旬因感冒咳嗽就医,予加减葳蕤汤三剂而愈。
[发 挥]
暴发目疾多为肝经实火,如目赤红肿之类,常可用疏散风热之剂治疗,如菊花、桑叶、银花、连、连翘、生甘草、浙贝母、薄荷、蝉衣等可资选择。但前例患者虽亦暴发,其目本无红肿,外观无明显变化,而暴盲者,则为肝火内盛,非外感邪气所致,虽亦属实证,而当用疏肝清热凉血之法,方为求本之治。
后例操劳忧虑日久,渐至目涩难睁、失眠烦躁者,虽亦有肝经火热内郁,但却已耗伤肝阴故当用补法为主,兼清虚热。前人有“五志化火”之论,谓七情不节皆可致火热内生,临床所见以“肝郁化火”最为多见。此证治疗当详辨证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肝郁气滞证,宜用疏肝理气法,可选柴胡疏肝散等方;气郁化火证,应清肝泻火,可用泻青丸之类方剂,或如前例用方;气郁化火伤阴证,
当养阴清热兼以舒肝,如一贯煎等方可用。若临证不明此病发展中的阶段,仅据“肝郁”,一律疏肝理气,其用于第一阶段固然可奏效,而若误用于第二、三阶段患者,则越理气越伤阴,阴越伤而火越盛,病必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