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案例 >> 第一章 阴阳五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案例 >> “心主舌”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案例

“心主舌”案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1-30 17:30:52
核心提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五阅五使篇》谓:“舌者,心之官也”,即后世所谓“舌为心之苗’。

  [临证应用]

  举验1   张某,女,26岁,1976年诊。患者突然发热,烦燥。约半小时后,舌体肿大鲜红,露出口外,不能缩回,面赤。

  发病一时许,延余诊治,其脉弦数,烦躁不安,余素知该患者多年境遇不佳,心情郁闷不得解,突然心肝之火暴发,而见上症。

  乃急刺内关穴,用泻法;并速取冰片少许点舌上.施治15分钟后,患者表情略显轻松,口中流涎,40分钟后舌体缩回口腔,已能安卧。复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之。

  黄连10克   陈皮6克    清半夏10克

  青皮6克     枳实10克   炒栀子10克

  茯苓12克    竹茹8克    生甘草6克

  一剂,水煎置温,顿服之。

  药后安卧,次日正常上班工作。

  举验2   韩某,女,53岁,1987年4月29日诊。主诉舌体麻木发胀两年,自觉活动欠灵活。睡眠不实,多梦,食欲欠佳,大便干。望其舌色略暗、苔薄黄,闻其语言尚属流畅,切其脉象略弦而滑数。

  病在于舌,当属心经之病;语言尚流畅,知其病位未深;苔黄脉数而滑,睡眠不安,是痰热内扰之象。治法当用清痰热,开心窍,佐以活血通络。

  青蒿8克     薄荷4克(后下) 丝瓜络8克

  茯芩12克    竹茹8克         清半夏10克

  桂枝8克     炒枳壳l0克      净地龙10克

  石菖蒲12克 生甘草6克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次服之。

  5月6日再诊:诸症悉减,舌体麻木感已十去其八。原方三剂,病愈。

  [发_挥]

  “心主舌”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心之所以主舌,前人或解为“心别是非,舌以言事”(王冰语),今人或谓心主血脉,而舌上血管最为丰富。这些说法虽不无道理,不过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经脉篇》所载:手少阴之“别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因此,心脏及其经脉有病,常在有所反映;而舌上之病,亦往往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及其经脉而治愈。后例韩姓患者,舌体麻木,但语言尚流畅,故通心经之络脉其病可愈。若果系舌体动转不灵、舌謇难言,则需重用豁痰开窍、活血通经之剂,非薄荷、丝瓜络等清轻之药可治。

  后例患者乃心肝郁火暴发所致,故急刺手心主厥阴之“别络”内关穴,以泻其邪。手厥阴心包有“代心用事”、"代心受邪”的功能,说明心与心包关系之密切,故刺内关以泻心火;又手厥阴与足厥阴同为“厥阴”,二经在生理、病理方面亦密切相关,故刺手厥阴之穴亦可泻足厥阴肝经之热。刺后继用前人经验,取清泻心肝经火热的冰片点舌上,该药气味芳香辛凉,其效甚速,因而舌体立缩。最后用黄连温胆汤一剂,清心热兼以疏泄少阳之气,而病瘥。

      又温胆汤本为清泻胆经痰热之剂,何以用来泻肝经之热?正取《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意,病虽属肝脏,但可从其胆腑治之而愈。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