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使用教材:《内经选读》(五年制本科使用)
主 编:邢玉瑞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对象: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教学时数:72学时
陕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基教研室
2012-09-01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单元
教学内容 |
上篇 概论 第一章 《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针对本科要求,选讲主要部分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了解有关《黄帝内经》的一般知识:如名义、成书、沿革。 |
||
教学重点 |
1、《黄帝内经》名义,《素问》、《灵枢经》书名涵义; 2、历代研究《内经》的主要医家姓名及著作。 |
||
教学难点 |
《内经》成书年代及其作者。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一、《黄帝内经》的名义 |
|
|
12' |
1、《黄帝内经》释名 |
“内”和“经”释义 |
|
15' |
2、《素问》释名 |
“素”的释义 |
|
10' |
3、《灵枢经》释名 |
一书五名 |
|
13' |
4、162篇命名规律 |
按5方面归纳 |
|
50' |
二、《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
|
|
20' |
1、成书 |
《史记》 ~《七略》 |
|
30' |
2、《内经》的流传 |
《素问》流传,《灵枢》流传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内经》、《素问》、《灵枢》的涵义及论篇命名的规律。 2、历代研究《素问》、《灵枢》的概况。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1~35页。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
||
发展与研究 |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针对本科教学要求,选讲主要部分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理解并熟悉《内经》的学术结构、形成因素、学术体系的特征;理解《内经》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
||
教学重点 |
1、《内经》学术体系形成的因素。 2、《内经》学术体系的方法及特征。 |
||
教学难点 |
《内经》学术体系的方法论特征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
|
|
10' |
1、医学理论 |
医学体系结构 |
|
10' |
2、医学基础 |
《内经》理论体系发生条件 |
|
40' |
二、《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
|
|
10' |
1、医疗实践与验证 |
以切身体验、医疗实践例证讲解 |
|
15' |
2、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
气—阴阳 —五行 |
|
15' |
3、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渗透 |
天文、历法、气象等 |
|
40' |
三、《内经》学术体系的特征(方法论) |
|
|
10' |
1、医学理论特点 |
学术理论 |
|
30' |
2、方法论特点 |
整体、运动、功能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举例阐述《内经》理论形成的背景(即条件)。 2、《内经》学术体系的方法论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1~35页。 2、王洪图主编,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第814~860页。 |
||
发展与研究 |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3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三章 学习《内经》的学习及其方法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针对本科学习特点,举例讲解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学习《内经》的基本方法。 |
||
教学重点 |
解析经义,纵横联系,结合实践。 |
||
教学难点 |
1、读“通”与“通”读。 2、读“通”与读“懂”。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学习《内经》的意义 |
|
|
|
二、学习《内经》的方法 |
|
|
15' |
1、读“通”原文 |
读懂 |
|
15' |
2、解析经义 |
原文分析、举例 |
|
25' |
3、纵横联系 |
联系病例 |
|
20' |
4、结合实践 |
实践、实例 |
|
5' |
5、弘扬拓展 |
举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你对《内经》学术体系及其特征是如何理解的? <!--[if !supportLists]-->2、<!--[endif]-->结合前期课程的学习,试述你对《内经》学术价值的理解。 |
||
参考资料 |
张登本.学习《内经》的方法与境界[J].陕西中医函授,2001,(6):1。 |
||
发展与研究 |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4单元
教学内容 |
下篇 原文选读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1) |
||
授课方法 |
1、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图表示之。 2、自学、讨论。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1、通过“阴阳应象大论”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阴阳概念、特性、关系以及哲学思想在中医理论建构中作用的认识;2、通过所选篇中有关五行内容的学习,理解五行学说在构建中医理论中的作用;3、背诵相关原文;4、重点理解相关的词、句。 |
||
教学重点 |
阴阳的概念、特性、应用及举例;治病求本 |
||
教学难点 |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热气生清,寒气生浊。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30' |
一、阴阳的概念及其意义 |
第1段原文 |
|
70' |
二、阴阳的特性、作用及举例 |
第2~3段 原文 |
|
|
1、广泛性及举例 |
第3段原文 |
|
|
2、动静、升降出入特性及举例(天地形成、云雨发生、腹胀、飧泄、体内物质代谢) |
第3~4段 原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你对阴阳概念的内涵是如何可理解的? 2、你如何认识治病必求于本?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151~189。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863~923页。 |
||
发展与研究 |
阴阳与环苷酸、与细胞调节功能、与内分泌系统、与植物神经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5单元
教学内容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2) |
||
授课方法 |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其中有关五行的内容分自学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目的要求 |
1、背诵“阴味出下窍…厚则发热”,“气味辛甘…为阴”;“风胜则动…濡泄”。 2、掌握“壮火”、“少火”的古今涵义及意义。 |
||
教学重点 |
1、壮火、少火; 2、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划分。 3、“五气”编胜的致病规律。 |
||
教学难点 |
药食气味与精形气化的关系及意义。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30' |
一、药食气味的阴阳性属及精形归化规律 |
第4段原文 |
|
|
1、药食气味阴阳划分及其依据; 2、药食气味与人体精、形气化关系; 3、药食气味的药理作用。 |
用示意图表方式讲授 |
|
40' |
二、阴阳相互关系的应用 |
第5~8段 原文 |
|
|
1、制约关系的应用; 2、阴阳转化关系; 3、寒热伤形、伤气的意义; 4、“五气”偏胜致病规律; 5、阴阳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发病)。 |
用示意图分析原文 |
|
30' |
三、四时五脏阴阳观 |
第8~11段原文示范性解讲其原文 |
|
|
|
|
|
课后思考 |
1、“壮火”、“少火”的古今涵义有何不同? 2、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再划分的依据及意义如何? 3、“五气”偏胜的致病规律及意义是什么?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151~189。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863~923页。 |
||
发展与研究 |
阴阳平衡与细胞外液中阴阳离子运动; 五行学说与耗散结构理论、与系统论、与控制论、与信息论。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6单元
教学内容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节选)(3) |
||
授课方法 |
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讨论为辅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目的要求 |
1、背诵“天地者,万物……阴之使也”。 2、理解阴阳学说在养生,说明生理,解释病理等应用。 |
||
教学重点 |
1、七损八益。 2、阴胜、阴胜的病理。 3、解释发病。 |
||
教学难点 |
七损八益之争论。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10' |
一、阴阳规定性及举例 |
第14段原文(列表) |
|
10' |
二、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
第14段原文 |
|
15' |
三、阴阳制约关系及举例 |
第15段原文 |
|
|
1、“阴胜则热”病机及举例 |
结合病例 |
|
|
2、“阴胜则寒”病机及举例 |
|
|
10' |
四、应用阴阳学说指导养生及举例 |
第16~18段原文 |
|
10' |
五、应用阴阳学说解释发病 |
第19段原文 |
|
5' |
六、应用阴阳学说指导诊断及治疗 |
第20、21段原文 |
|
40' |
讨论小结 |
从阴阳概念的发生、特性、关系、应用、现代研究方面小结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你对“七损八益”是如何理解的? <!--[if !supportLists]-->2、<!--[endif]-->如何应用阴阳学说解释发病、病机、病证、诊断及治疗?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151~189。 2、本教研室编著出版《中医基础理论》[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2,第35~37页。 |
||
发展与研究 |
阴阳互根理论与人体阴阳离子之间关系。用阴阳理论研究所涉及的病种有心脏病、甲亢、高血压、功血、红斑狼疮、甲低等。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7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二章 五藏之象 第一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第二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
||
授课方法 |
讨论与讲授相结合,在复习《中基》藏象学说内容的基础上,讲解相关原文。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藏象知识能有一个更深层面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并熟读十二官内容及五脏为本的原文。 |
||
教学重点 |
1、十二官“相使”而不得“相失”。 2、五脏为“本”。 |
||
教学难点 |
1、“嗜欲不同,各有所通”;“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的涵义及意义。 2、“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3、五脏的阴阳属性。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素问·灵兰秘典论 |
以国家建制类比人体 |
|
25′ |
一、十二官“相使”,“不得相失”。 |
突出整体 联系 |
|
25′ |
二、十二官主要生理。 |
结合《中基》内容 |
|
50′ |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
|
|
10′ |
一、“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
从哲学角度论述 |
|
5′ |
二、宣夜说的宇宙结构观 |
宇宙结构 |
|
10′ |
三、论“嗜欲不通,各有所通” |
|
|
20′ |
四、论五脏为本 |
列表 |
|
5′ |
五、五脏阴阳属性 |
部位及季节 |
|
课后思考 |
1、你对“十二官相使”而“不得相失”是如何理解的? 2、试述“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的涵义及意义。 3、试述“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的涵义及意义。 4、背诵并深刻理解五脏为本的含义及其意义。 5、结合后世观点,理解“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意义。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226~282页。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925~952页。 3、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 |
||
发展与研究 |
心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肺的活性肽,肺与免疫作用;脾主运化与胃肠功能、与消化酶活动、与胃肠激素;肝与神经、内分泌、循环、生殖关系;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关系。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8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三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
||
授课方法 |
讲授为主,联系《中基》的脾胃内容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阳道实,阴道虚”的涵义及意义;掌握脾胃关系的内涵及意义;熟悉“阳受风气,阴受湿气”的意义。 |
||
教学重点 |
1、太阴(脾)阳明(胃)为表里,生病各异的道理。 2、脾不主时而四时皆主的内涵及其意义。 |
||
教学难点 |
1、“阴道实,阴道虚”。 2、太阴阳明,四时逆从虚实。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一、太阴阳明为表里,生病各异的理由 |
第1段原文 |
|
|
1、经脉循行部位不同 |
经脉分布、循行 |
|
|
2、四时逆从不同 |
四时阴阳属性 |
|
|
3、阴阳特征不同 |
“阳道实,阴道虚” |
|
|
4、感邪性质不同 |
|
|
|
5、邪气传变途径不同 |
|
|
25′ |
二、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 |
第2段原文 |
|
|
1、脾(胃)主时特征 |
脾旺四季 |
|
|
2、脾能为胃输送精气 |
|
|
|
3、脾与胃以膜相连 |
解剖关系 |
|
|
4、脾虚不运,四肢失养而不用 |
脾主运化 |
|
25′ |
讨论:该篇的临床意义 |
|
|
|
|
|
|
课后思考 |
1、简述“阴道实,阴道虚”的含义及意义。 2、你对脾胃为表里的机理及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3、脾主四肢的机理及意义是什么?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第733~748。 2、张登本,难经通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第269~279。 |
||
发展与研究 |
脾与微量元素、与能量代谢,脾胃表里关系模型建立。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9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一节 素问·经脉别论(节选) |
||
授课方法 |
讲授,可结合津液代谢途径加以理解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内涵的基础上,理解体质、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意义;理解不同经脉失常所致的“喘”、“汗”有别的意义;掌握“生病起于过用”在发病学中的意义;背诵“食入于胃…揆度以为常也”;理解经脉在人体物质输布代谢中的作用。 |
||
教学重点 |
1、体质及其意义。 2、生病起于过用。 |
||
教学难点 |
1、精微物质的代谢。 2、“权衡以平”。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论经脉与发病 |
第1段原文 |
|
20′ |
二、体质、精神状态与发病 |
勇、怯两义 |
|
10′ |
三、生病起于过用 |
突出“过用” |
|
10′ |
四、经脉失常所致的“喘”、“汗”有别 |
|
|
25′ |
五、饮食物的代谢与经脉(脏腑)关系 |
第2~3段 原文 |
|
|
1、精微物质的输布 |
经心、肝、肺输布 |
|
|
2、水液的输布与五脏关系 |
|
|
15′ |
讨论:“别论”之“别”;“喘”之两义;“过用”。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你对“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是如何理解的? 2、简述“生病起于过用”的涵义及意义。 3、简述水液代谢与脏腑的关系。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541~562页。 2、张登本,《内经》“权衡”解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6):1。 |
||
发展与研究 |
津液与体液关系的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0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二节 灵枢·本神 |
||
授课方法 |
讲授为主,结合《中基》“神”的概念及七情致病原理讲授。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背诵“天之在我者……长生久视”;背诵“肝藏血……实则胀”;掌握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过程;熟悉情志致病规律;掌握五脏虚实病证规律。 |
||
教学重点 |
1、心理活动的发生过程。 2、情志致病规律。 3、五脏虚实病证规律。 |
||
教学难点 |
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2、生命的发生(神的发生)及心理活动(狭义神)。 3、脾肾有病,皆有“五脏不安”的道理。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10′ |
一、立题主旨 |
第1段原文神的含义 |
|
|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突出本篇论神是从临床需要出发) |
|
|
5′ |
二、五脏主藏(生理) |
五脏藏精 |
|
5′ |
三、五脏失藏(病理) |
五脏藏神 |
|
30′ |
四、神的发生(广义之神—生命的发生及狭义神的发生) 五脏藏神 |
用示意图表归纳 |
|
20′ |
五、情志过激致病规律 |
第2、3段 原文 |
|
10′ |
六“察神”、“辨神”的意义 |
|
|
10′ |
七、神与五脏的关系 |
第4段原文 |
|
10′ |
讨论:中医学的“神论”内容 |
第4段原文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神的概念及“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意义。 <!--[if !supportLists]-->2、<!--[endif]-->情志致病的规律及意义。 <!--[if !supportLists]-->3、<!--[endif]-->神与五脏的关系。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第2476~2497。 2、张登本,脑主神,心主神,心脑共主神[J].中医药学刊,2004,(11):1758。 3、张登本,心藏神与心之窍[J].河南中医,2005,(1):11。 |
||
发展与研究 |
神的内涵及心理学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1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三节 灵枢·营卫生会(1) |
||
授课方法 |
在复习《中基》营卫理论后以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讨论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营气、卫气的生成、循行规律、特性及与睡眠的关系。 |
||
教学重点 |
1、营卫的生成、特性、循行规律。 2、营卫循行与睡眠关系。 |
||
教学难点 |
1、“太阳主外,太阴主内”。 2、“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3、“卫出于下焦”。 4、“夺血”、“夺汗”。 5、“两生”、“两死”。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一、论营卫与睡眠 |
第1段原文 |
|
35' |
1、营卫的生理 |
第1段原文 |
|
15' |
2、营卫失常与睡眠障碍 |
第2段原文 |
|
50' |
二、论营卫与三焦关系 |
第3~8段 原文 |
|
25' |
1、卫出上焦 |
第3段原文 |
|
25' |
2、营出中焦 |
第4段原文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简述营气、卫气的生理、特性及循行规律。 2、简述营卫循行规律与睡眠关系。 3、你对“营出中焦,卫出下焦”是如何理解的? 4、“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涵义及意义如何? 5、“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涵义及意义如何?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出版公司,2000,第2725~2782。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091~1108页。 3、张登本,难经通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第286~288页。 |
||
发展与研究 |
卫气虚的动物模型;卫气虚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卫气与“保护场”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2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三节 灵枢·营卫生会(2) 第四节 灵枢·决气 |
||
授课方法 |
讲授、讨论、自学,辅以提要性归纳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1、背诵 “六气”的生理及病理的原文; 2、熟悉营卫与三焦关系。 3、掌握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涵义及意义,熟悉六气的临床意义。 4、熟悉营卫与三焦关系以及相关的理论 |
||
教学重点 |
1、营卫与三焦的关系。 2、上、中、下三焦的特性及气化三焦。 3、六气的生理及病理。 |
||
教学难点 |
气化三焦。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灵枢·营卫生会(2) |
|
|
20′ |
3、卫气与下焦的关系 |
|
|
30′ |
四、讨论 |
|
|
|
1、三焦的概念及争鸣 |
|
|
|
2、营卫与睡眠关系及意义 |
|
|
|
3、“两死”、“两生”的涵义及意义 |
|
|
50′ |
灵枢·决气 |
|
|
20′ |
一、论六气概念及其内涵 |
|
|
20′ |
二、论六气不足的病理 |
|
|
10′ |
三、六气的“贵贱善恶” |
|
|
|
|
|
|
课后思考 |
1、为何无“脉脱的内容”? 2、“津脱”与其他“四脱”的内容有何不同? 3、五脱的意义何在?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3004~3024。 2、张登本,孙思邈与部位三焦说[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3):6。 3、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述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第22、24、129页。 |
||
发展与研究 |
三焦的“有形”“无形”,三焦是腔子、是淋巴、是脂膜、是整体代谢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3单元
教学内容 |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一节 灵枢·经脉(节选) |
||
授课方法 |
以自学为主,结合《中基》十二经脉循行内容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经络的相关概念及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
||
教学重点 |
经络的重要作用;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
||
教学难点 |
是动病,是主所生病。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经络的概念 |
第1段原文 |
|
20' |
二、经络的重要作用 |
第1段原文 |
|
25' |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 |
自学 |
|
25' |
四、十二经脉的“是动病”和“是主所生病” |
|
|
10' |
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何谓经络?何谓经络学说? 2、经脉的生理功能。 3、“是动病”,“所生病”的涵义及古今争鸣。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2532~2596页。 2、张登本,难经通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第191~195页。 |
||
发展与研究 |
经络理论的发生学研究;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经络实质的认识和假说;经络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4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灵枢·经脉(节选)(2) 第二节 素问·骨空论(节选) |
||
授课方法 |
自学·讨论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奇经八脉等相关理论有深刻理解。 |
||
教学重点 |
冲、任、督等脉的循行、功能。 |
||
教学难点 |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奇经八脉循行 |
第1段原文 |
|
20' |
二、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
第2段原文 |
|
60' |
讨论、自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何谓奇经八脉?有何共同特征和功能? 2、你对经脉与络脉的区别是如何理解的? |
||
参考资料 |
张登本,难经通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第191~219页。 |
||
发展与研究 |
奇经八脉理论源流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5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一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1)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背诵“阳气者……卫外者也;”掌握上述背诵原文的主要观点及意义;熟悉“生之本,本于阴阳”、“阴气所生……伤在五味”的意义;联系《内经》及后世观点,理解“阳气”的重要性。 |
||
教学重点 |
1、阳气的生理(特性、功能)。 2、阳气失常所致病证(四季感邪、薄厥、煎厥)。 |
||
教学难点 |
1、阳气失常感受四时邪气的发病规律。 2、“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为固也。”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15′ |
一、论“生气通天” |
第1~2段 |
|
50′ |
二、论阳气 |
|
|
|
1、论阳气的生理特性及作用 |
第1~8段用太阳类比阳气四时感邪 |
|
|
2、论阳气卫外失常的病理举例 |
||
|
3、阳气失常所致病证的治疗 |
“泻法” |
|
|
4、调养阳气的方法(举例) |
一日阳气运行规律 |
|
35′ |
三、论阴阳关系 |
第9段 |
|
|
1、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
第10~11段 |
|
|
2、阴阳制约关系及举例 |
|
|
|
3、阴阳和调的意义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生气通天”的涵义及意义是什么? 2、你对“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段是如何理解的? 3、何谓煎厥、薄厥?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各是什么?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52~88页。 2、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第116、144、145、287页。 3、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198~1275页。 |
||
发展与研究 |
病因概念的认识;六淫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六淫的实验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6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二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2) 第三节素问·举痛论(节选) |
||
授课方法 |
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涵义;背诵“百病皆生于气也……思则气结”;掌握“百病皆生于气”的涵义及意义;理解每种原因所致正气失常的机理 |
||
教学重点 |
1、伏邪发病规律及其意义。 2、五味与五脏阴阳的关系及意义。 3、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百病皆生于气的含义及意义。 |
||
教学难点 |
1、五味偏嗜伤及五脏的规律。 2、“喜则气缓”的机理。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素问·生气通天论(2) |
|
|
10' |
4、伏邪发病规律及其意义 |
第11段原文 |
|
15' |
5、饮食五味与五脏阴阳的关系 |
第13段原文 |
|
10' |
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结合全篇 内容 |
|
15' |
讨论:阳气及阴阳关系 |
|
|
50' |
素问·举痛论(节选) |
|
|
5' |
一、“百病皆生于气”的涵义及意义 |
“气”非 “气机” |
|
25' |
二、情志致病所致正气失常的机理 |
|
|
5' |
三、“过劳伤气”的机理 |
|
|
15' |
四、寒热伤气的机理 |
|
|
课后思考 |
1、你对“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及“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怎样理解的? 2、如何全面理解“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3、简述你对“百病皆生于气”涵义的认识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60~89页。 2、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述语选释[M].西安科技出版社,1989。 |
||
发展与研究 |
七情的概念及源流;七情致病的规律;情志致病的动物实验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7单元
教学内容 |
第四节 素问·调经论(节选)(1) |
||
授课方法 |
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背诵相关原文;掌握“调经”的涵义及意义;熟悉《内经》对病因的两种分类方法及联系;熟悉《内经》对虚实病机的两种不同判定标准及其意义。 |
||
教学重点 |
1、“守经隧”的涵义及意义。 2、神、气、血、形、志(五脏)“微病”的涵义。 3、病因分类及虚实病机。 |
||
教学难点 |
气血运行状态与虚实病机关系。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经络的作用及“守经隧”的意义 |
第1段原文 |
|
20' |
二、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微病的病症及刺治方法 |
第2~6段 原文 |
|
60' |
三、论虚实病机 |
第7段原文 |
|
20' |
1、气血分布状态是虚实病机判定的依据 |
解释“并”、“倾”、 “离居” |
|
15' |
2、气血“喜温恶寒”的特性 |
|
|
15' |
3、气血分布失常所论虚实病机举例 |
|
|
10' |
4、气血的重要性及其生理特性(喜温恶寒)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你对经络的作用及“守经隧”的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2、《内经》判定虚实病机有哪两种标准?这二者有何联系与区别?临床意义如何? 3、《内经》两种病因分类的方法如何?有何联系?意义如何?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1392~1434页。 2、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 |
||
发展与研究 |
邪、正概念的研究;虚实病机的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8单元
教学内容 |
第四节 素问·调经论(2) |
||
授课方法 |
讲授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的涵义、意义,及古今异同。 |
||
教学重点 |
阳盛则外热——表证发热机理;阳虚则外寒——表证恶寒机理。 阴盛则内寒——胸痹心痛机理;阴虚则内热——气虚发热机理。 |
||
教学难点 |
外感病因及内伤病因所致虚实病机及其意义。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30' |
一、病因分类及不同病因所致气血失常的病机 |
第8段原文 |
|
|
1、病因分类 |
阴阳分类 |
|
|
2、不同类型病因所致虚虚实病机举例 |
|
|
50' |
二、论阴阳(外感、内伤)虚实寒热病机 |
|
|
|
1、阳虚则外寒 |
表证恶寒 |
|
|
2、阳盛则外热 |
表证发热 |
|
|
3、阴虚则内热 |
气虚发热 |
|
|
4、阴盛则内寒 |
胸痹病机 |
|
20' |
讨论:阴阳盛衰的所致寒热的异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你对“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四条病机是如何理解的?结合临床予以叙述。 |
||
参考资料 |
1、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 2、张登本,古今所论阴阳盛衰而致寒热的异同[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79,(3):11。 |
||
发展与研究 |
症状机理的研究;证候机理的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19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五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
||
授课方法 |
归纳性讲解并结合讨论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背诵“夫百病之生也……之变也”;背诵病机十九条内容;掌握“病机”的概念,并区别于“病理”;掌握病机的方法;熟悉以下四点:(1)审察病机,无失气宜;(2)审察病机,各司其属;(3)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4)必先五胜,整体联系。 |
||
教学重点 |
1、病机的含义。 2、病机十九条。 3、探求病机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理解和分析病机的方法及其意义。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脏腑病机(定位分析)7条 |
五脏及上下病机 |
|
40' |
二、六气病机(求因分析)12条 |
风、寒、湿(各1条) |
|
20' |
三、探求病机的方法 |
火(5条)热(4条)病机 |
|
20' |
讨论: |
|
|
|
1、缺燥邪病机的问题 |
|
|
|
2、盛虚责之、有无求之、必先五胜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你对病机的含义及本节病机归类方法是怎样认识的? <!--[if !supportLists]-->2、<!--[endif]-->如何理解,审察病机时一定要“无失气宜”,要“各司其属”,要“必先五胜”,要“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if !supportLists]-->3、<!--[endif]-->结合前期所学课程,你对病机19条的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2108~2109。 2、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第226~248页。 3、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242~1261页。 |
||
发展与研究 |
病机十九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0单元
教学内容 |
第六节 灵枢·百病始生(节选)(1) |
||
授课方法 |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1、背诵第1、2自然段。 2、掌握病因的三类分法及其意义。 3、掌握邪正与发病的关系。 4、理解“风雨则伤上”(虚邪)发病规律。 |
||
教学重点 |
1、邪正与发病。 2、“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
||
教学难点 |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与“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的区别。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30' |
一、论病因分类 |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
|
40' |
二、论发病 |
|
|
|
1、正气不虚,邪气不能“独伤人”,不病 |
正气与发病 |
|
|
2、正虚,邪气乘虚入侵伤人,致病 |
邪气与发病 |
|
|
3、正气不虚,又无致病之邪,不病 |
邪正斗争与发病 |
|
|
4、邪气伤人部位不同,所患病证各异。 |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
|
30' |
三、论“风雨则伤上”以及病起于阳的致病规律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简述中医病因分类的沿革历史。 <!--[if !supportLists]-->2、<!--[endif]-->结合本篇内容,简述邪正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2522~2598页。 2、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 3、张登本,虚邪解读[J].陕西中医函授,1998,(6):1。 4、张登本,难经通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第318~331页。 5、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198~1211页。 |
||
发展与研究 |
病因分类的研究;不同类型致病邪气致病特点的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1单元
教学内容 |
第六节 灵枢·百病始生(2) |
||
授课方法 |
提要性讲解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积”的古今涵义;掌握“重寒则伤肺”的涵义及意义;理解“积”病形成的病因病机。 |
||
教学重点 |
“积”病发生的机理;“重寒则伤肺”的机理及意义。 |
||
教学难点 |
“清湿则伤下”的发病原理及“喜怒不节则伤脏”的原理。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30' |
四、论“积”病的发生原理 |
寒、汁沫与血相抟 |
|
20' |
五、论病“生于阴”的原理 |
第6段原文 |
|
10' |
六、论疾病的治疗 |
第7段原文 |
|
40' |
讨论 |
|
|
|
1、“虚邪”概念的内涵 |
|
|
|
2、病因分类的沿革及其意义 |
|
|
|
3、邪正与发病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积”病的古今涵义有何不同?其发生机理如何? 2、结合相关原文,理解“重寒则伤肺”的涵义及意义。 |
||
参考资料 |
1、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188~1211页,1751~1754页。 2、张登本,难经通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第318~331页。 |
||
发展与研究 |
肿瘤形成机理的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2单元
教学内容 |
第六章 病之形态 第一节 素问·热论 |
||
授课方法 |
专题自学讨论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1、掌握伤寒病的广、狭两义,以及与外感热病、温病、暑病的关系。 2、理解伤寒病的传变规律及六经辨证规律。 3、理解伤寒病治疗的汗、泄两法及饮食护理。 |
||
教学重点 |
伤寒病的涵义、传变规律、辨证方法、治疗原则及鉴别。 |
||
教学难点 |
1、伤寒与热病。 2、热虽甚而不死的道理。 3、胃气在热病过程中的作用。 |
||
时间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热病概述 |
第1~2段 原文 |
|
|
1、概念 |
广、狭两义 |
|
|
2、传变规律 |
六经传变 |
|
|
3、预后 |
顺传、逆传 |
|
20' |
二、热病的六经辨证 |
足经循行 为据 |
|
10' |
三、热病的顺传的治疗原则 |
汗、泄两法 |
|
10' |
四、遗热与热病的饮食护理 |
遗热、食复 |
|
10' |
五、热病“两感传变”规律及预后 |
阳明经代偿作用 |
|
20' |
六、热病的鉴别及暑病特点、治疗宜忌 |
|
|
10' |
讨论:本篇与《伤寒论》的比较研究 |
|
|
课后思考 |
1、伤寒的广义、狭义及“热病”、“温病、暑病”的概念及其关系如何? 2、伤寒病演变规律有哪两种?详细介绍这两种规律及其预后。 3、伤寒六经辨证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只言足经脉,不言手经脉? 4、伤寒病,“热虽盛不死”的理由是什么? 5、引起“食复”和“遗热”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6、伤寒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
||
参考资料 |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188~1211页,1751~1754页。 |
||
发展与研究 |
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的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3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
教学目的 |
掌握阴阳交的概念,病机特点及其“死候”;掌握劳风的概念、主症及正气盛衰与病情变化的关系;理解风厥、肾风、风水三病的概念。 |
|||
教学重点 |
热病辨汗的意义;阴阳交、风厥、劳风的概念。 |
|||
教学难点 |
1、阴阳交的“三死”病候。 2、肾风与风水的异同。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30′ |
一、论阴阳变 |
第1段 |
||
|
概念、病机、主症、预后——“三死”之症 |
|
||
20′ |
二、论风厥 |
第2段 |
||
|
概念、病因病机、主症、治疗 |
|
||
20′ |
三、论风病 |
第3段 |
||
|
概念、病因病机、主症、正气盛衰与疾病转归关系,护理。 |
|
||
25′ |
四、论肾风与风水 |
第4、5段 |
||
|
1、肾风不同于风水(与后世有别) |
|
||
|
风水为肾风误刺伤正(肾阴)而致邪气入里化热之变证 |
|
||
5′ |
讨论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何谓阴阳交?结合该病的机理和临证表现,简述外感热病辨汗的意义。 <!--[if !supportLists]-->2、<!--[endif]-->何谓风厥?结合风厥病的原文内容,简述表里两感证的发病规律以及综合治疗的意义。 <!--[if !supportLists]-->3、<!--[endif]-->何谓劳风?劳风病的病情变化与正气盛衰的关系如何? <!--[if !supportLists]-->4、<!--[endif]-->何谓肾风、风水?两者的关系如何? <!--[if !supportLists]-->5、<!--[endif]-->结合相关医学知识,简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789~816页。 2、傅贞帝、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 3、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578~1581页。 |
|||
发展与研究 |
风水的古今差异 |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4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三节 素问·咳论 |
||
授课方法 |
讲授1.5学时,讨论0.5学时,以列表形式,解析五脏咳及六腑咳的内容。用示意图展示肺咳发生机理。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肺)咳病发生机理;掌握“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痛为泄”,以及咳“皆聚于肾,关于肺”的涵义及意义;熟悉“人与天地相参也”,及咳病日久可“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的意义;了解五脏咳、六腑咳的辨证依据及辨证要点(围绕“痛”、“泄”理解)。 |
||
教学重点 |
1、肺咳形成的机理。 2、“聚于胃,关于肺”的涵义及意义。 |
||
教学难点 |
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痛、为泄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40′ |
一、论咳病的发生(论发病) |
第1、2段 原文 |
|
|
1、咳嗽是肺的主要病症 |
|
|
|
2、五脏六腑失常均可影响于肺的生咳嗽 |
五脏六腑 皆令人咳 |
|
|
3、咳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 |
各以治时 受病 |
|
|
4、感邪有轻重的不同,咳病兼症有别 |
痛、泄 |
|
|
5、肺咳发生机理 |
重寒则伤肺 |
|
30′ |
二、论辨证 |
第3段原文 |
|
|
1、五脏咳病辨证 |
痛 |
|
|
2、六腑咳病辨证 |
泄 |
|
10′ |
三、论治疗 |
第4段原文 |
|
|
治疗原则,辨证施治 |
|
|
20′ |
小结论讨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简述整体观的理论在本篇的体现。 <!--[if !supportLists]-->2、<!--[endif]-->你对“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及咳“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
||
参考资料 |
<!--[if !supportLists]-->3、<!--[endif]-->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902~920页。 <!--[if !supportLists]-->4、<!--[endif]-->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第9、49、215页。 3、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670~1678页 |
||
发展与研究 |
咳病的临床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5单元
教学内容 |
第四节 素问·举痛论(节选) 第五节 素问·痹论(1) |
|||
授课方法 |
归纳性讲授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
教学目的 |
掌握疼痛发生机理,并背诵“寒气入经……故卒然而痛”段;熟悉辨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文中所论学习方法及望诊、切诊内容;掌握痹病发病及病因、症状分类。 |
|||
教学重点 |
1、重点讲授疼痛发生机理及对后世的影响。2、对文中所论14种疼痛按5种不同辨病方法,进行归纳性讲解。3、痹病的发生及分类。 |
|||
教学难点 |
“不通”,不荣致痛机理。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素问·举痛论(节选) |
|
||
|
一、论诊断学习方法 |
第1段原文 |
||
10′ |
二、论疼痛发生机理 |
第1段原文 |
||
20′ |
三、疼痛的辨证要点 |
第2、3段 原文 |
||
|
1、疼痛的时间特点及程度(5种);2、疼痛对按压的反应(4种);3、疼痛的牵引(或放散)部位(3种);4、疼痛的虚实、寒热属性(4种);5、疼痛的兼虚辨证 |
|
||
15′ |
四、论望诊 |
视而可见 |
||
|
五、论切诊 |
扪而可得 |
||
50′ |
素问·痹论(1) |
|
||
20′ |
一、论痹病的发生原理 |
风寒湿杂至 |
||
30′ |
二、论痹病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
|
||
|
1、病因分类(审证求因);2、症状分类;3、病位分类 |
五体、五脏、六腑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结合原文精神,简述疼痛发生的机理。 <!--[if !supportLists]-->2、<!--[endif]-->结合《中诊》相关内容,简述辨痛方法及其意义。 3、何谓痹?其发病原理是什么?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920~940页。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644~1670页。 |
|||
发展与研究 |
“痛证”机理及临床辨证治疗的研究 |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6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五节 素问·痹论(2)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1、背诵并掌握“风寒湿三气……著痹”;“阴气者……肠胃乃伤”;“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句的涵义及意义;掌握痹的概念;理解痹病与季节气候的关系;熟悉痹病分类及形成机理。 |
||
教学重点 |
痹病的发生与营卫与体质的关系。 |
||
教学难点 |
1、体质与痹病类型;2、“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30′ |
三、论痹病的辨证 |
第3、4段 原文 |
|
|
1、五脏痹 |
|
|
|
2、六腑痹 |
|
|
20′ |
四、论痹病的预后 |
第6、7段 原文 |
|
|
1、感邪性质与预后 |
|
|
|
2、感邪部位与预后 |
|
|
10′ |
五、论痹病的刺法 |
第7段原文 |
|
10′ |
六、论营卫与痹病的关系 |
第10段原文 |
|
|
1、营卫生理 |
|
|
|
2、营卫失调,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
“逆其气则病” |
|
|
3、调理营卫,是治痹的重要方法 |
“从其气则愈” |
|
5′ |
七、论体质与痹病类型的关系 |
第10段原文 |
|
5′ |
八、论痹病的临床表现与病位、气候的关系 |
第11、12段原文 |
|
20′ |
讨论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何谓痹?本篇将痹病分为哪几种类型?分类依据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2、<!--[endif]-->痹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以及内在机理各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3、<!--[endif]-->结合营气、卫气的生理,简述痹病的发生及治疗与营卫的关系。 |
||
参考资料 |
<!--[if !supportLists]-->2、<!--[endif]-->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1039~1059页。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602~1618页。 |
||
发展与研究 |
痹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7单元
教学内容 |
第六节 素问·痿论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痿病”概念及治痿取阳明的机理;熟悉五脏气热发生的机理及辨痿方法;背诵“肺主身之皮毛……骨髓”,及“肺者……心之盖也”。 |
||
教学重点 |
1、五脏气热发生的病因病机;2、治痿独取阴阳。 |
||
教学难点 |
治痿独取阳明与“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45′ |
一、痿病形成的病因病机 |
第1、2段 原文 |
|
|
1、五脏主五体 |
生理基础 |
|
|
2、“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
突出肺在本病发生中的地位 |
|
|
3、五脏气热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
|
|
30′ |
二、痿病辨证 |
第1、2段原文 |
|
|
1、五脏郁热痿(筋、脉、肉、骨、痿 ) |
|
|
|
2、湿热痿 |
|
|
|
3、脾胃虚弱痿 |
|
|
|
4、肝肾亏虚痿 |
|
|
20′ |
三、痿病治疗 |
第3、4段 原文 |
|
|
1、取阳明治痿 |
|
|
|
2、辨证施治 |
|
|
5′ |
讨论:治痿“独取阳明”与辨证施治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何谓痿病?如何鉴别痿病和痹病? <!--[if !supportLists]-->2、<!--[endif]-->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if !supportLists]-->3、<!--[endif]-->结合原文,简述你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1059~1006页。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618~1626页。 |
||
发展与研究 |
痿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8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节选)(1)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相关段的原文可以自学、提问、讨论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背诵“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失强则死”;“是故冬至……阳气微下”原文;理解平旦诊脉的原理及意义;掌握“夫脉者,血之府也”;“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脏者,中气守也”;“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
||
教学重点 |
1、平旦诊脉及其原理;2、诊法中“六府”的内容。 |
||
教学难点 |
五色善恶的内容及其意义。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15′ |
一、论平旦诊脉及其理由 |
第1段原文 |
|
15′ |
二、论诸诊合参 |
第2段原文 |
|
10′ |
三、论切脉诊病 |
第3段原文 |
|
|
1、原理 2、以常衡变 3、病脉举例 |
|
|
20′ |
四、论色诊法 |
第4段原文 |
|
|
1、原理 2、五色善恶的内容及其意义 |
|
|
10′ |
五、论目诊法 |
第4段原文 |
|
|
1、原理 2、应用举例 |
|
|
20′ |
六、论问、闻及望诊法 |
第5段原文 |
|
|
1、原理 2、应用举例 |
|
|
10′ |
七、论形体、姿态诊法 |
第6、7段 原文 |
|
|
1、原理 2、举例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平旦诊脉的原理及其意义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2、<!--[endif]-->何谓诊法中的“六府”?其具体内容及其意义各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3、<!--[endif]-->五色善恶的内容及其意义如何?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399~448页。 2、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276~1320页。 |
||
发展与研究 |
脉诊的现代研究及脉象仪、脉图; 色诊方法的研究及色诊仪的研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29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2) 第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 |
||
授课方法 |
以自学为主,提要性解析原文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if !supportLists]-->1、<!--[endif]-->掌握常人的脉率及其意义; <!--[if !supportLists]-->2、<!--[endif]-->掌握胃气的含义及其意义; <!--[if !supportLists]-->3、<!--[endif]-->熟悉尺肤诊法的内容及意义; <!--[if !supportLists]-->4、<!--[endif]-->理解虚里诊法的意义; 5、了解四时五脏平、病、死脉的判断标准。 |
||
教学重点 |
1、脉应四时的原理及意义; 2、常人的脉象及意义; 3、胃气的涵义及意义; 4、虚里、尺肤的涵义。 |
||
教学难点 |
脉应四时的原理。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素问·脉要精微论(2) |
|
|
|
八、脉应四时 |
第8段原文 |
|
|
九、释梦诊法 |
提要性讲解 |
|
|
十、诊脉要求 |
第10段原文 |
|
|
十一、色脉合参诊法 |
提要性讲解 |
|
|
十二、尺肤诊法 |
第12段原文 |
|
|
1、尺肤概念;2、尺肤部划分方法;3、尺肤脏腑定位 |
|
|
50' |
素问·平人气象论(节选) |
|
|
|
一、平人及平脉 |
第1~3段 原文 |
|
|
二、虚里及虚里诊法 |
第4段原文 |
|
课后思考 |
1、你对“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的涵义及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2、何谓尺肤诊法?尺肤部划分、定位与寸口诊脉六部定位有何关系? 3、胃气的涵义及其在诊法中的意义如何? |
||
参考资料 |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321~1337页。 |
||
发展与研究 |
胃气的内涵及临床意义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30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七章 治之大法(1)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学习,加深对前期基础课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及其源流关系;对《内经》特殊治法的理解并运用于今后的学习及实践之中。掌握治病求本、因势利导等原则的内容。 |
||
教学重点 |
因势利导法的涵义及应用;因地、因人制宜法的应用;“去宛陈、开鬼门、洁净府”治水方法的涵义及应用。 |
||
教学难点 |
《汤液醪醴论》关于水肿病的证治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0′ |
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
|
|
|
1、因势利导法治疗原则及其应用 |
“因其轻而扬之”等 |
|
|
2、阴阳互根互用原理在治疗中的应用 |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
|
40′ |
二、素问·异法方宜论 |
示范性归纳 |
|
|
1、地理、地势、气候与发病 |
|
|
|
2、杂合以治,各得所宜 |
|
|
40′ |
三、素问·汤液醪醴论(节选) |
水肿病治法 |
|
|
1、酒的药理作用及酒剂的应用 |
|
|
|
2、水肿病(内伤所致)的治疗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1、何谓“因势利导”治疗原则?具体方法是什么? 2、“异法方宜”的含义是什么?你对“杂合以治”的含义及其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3、何谓“去宛陈”、“开鬼门、洁净府”?结合临床知识,陈述其意义。 |
||
参考资料 |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341~1380页。 |
||
发展与研究 |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31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七章 治之大法(2)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掌握标本缓急、正治反治、治“求其属”法则的涵义及应用;熟悉制方原则及法度;背诵相关原文及“毒药”的涵义和应用原则。 |
||
教学重点 |
1、标本概念及其应用; 2、正治反治概念及应用举例; 3、制方原则(君、臣、佐、使) |
||
教学难点 |
虚寒证、虚热证的治疗及治“求其属”。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25′ |
四、素问·标本病传论(节选) |
|
|
|
1、标本涵义 |
本义及引 申义 |
|
|
2、标本先后 |
|
|
20′ |
五、素问·五常政大论(节选) |
|
|
|
1、毒药攻邪 |
毒药涵义 |
|
|
2、食物养正 |
|
|
55′ |
六、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
|
|
|
1、正治及正治方法 |
逆者正治 |
|
|
2、反治及反治方法 |
从者反治 |
|
|
3、方制法则及方剂分类 |
君、臣、 佐、使 |
|
|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谓“标本”?如何在疾病的治疗中灵活地应用“标本”理论? 2、何谓正治?何谓反治?举例说明。 3、你对“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如何理解的? 4、你对制方法则是如何理解的?举一方剂为例说明。 |
||
参考资料 |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341~1380页。 |
||
发展与研究 |
治则治法理论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32单元
教学内容 |
第九章 宝命全形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1)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教学,在结合《中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背诵“上古之人,……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病安从来”;“肾者主水……乃能泄”;掌握养生的原则及常用方法;熟悉肾气、天癸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熟悉各年龄段的特征及肾气盛衰变化规律。 |
||
教学重点 |
养生原则、方法;肾精、肾气、天癸在生长、发育、生殖、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
||
教学难点 |
肾藏精的机理。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一、养生原则与方法 |
第1~3段 原文 |
|
|
1、养生原则 |
形与神俱 |
|
|
2、养生方法 |
|
|
40′ |
二、肾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 |
第4、5段 原文 |
|
10′ |
三、肾藏精的机理及其意义 |
第4段原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何谓养生?养生的原则和具体方法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2、<!--[endif]-->肾藏精的机理及其意义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3、<!--[endif]-->简述肾精、肾气与天癸、与冲任、与月经、与生殖、与养生的关系。 |
||
参考资料 |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出版社,1997,第1458~1497页。 |
||
发展与研究 |
各种养生方法的研究 |
陕西中医学院《内经选读》课程教案 第33单元
教学内容 |
<!--[if !supportLists]-->第一节 <!--[endif]-->素问·上古天真论(2) <!--[if !supportLists]-->第二节 <!--[endif]-->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
授课方法 |
以讲授为主 |
授课时间 |
2学时 |
教学目的 |
背诵“是故圣人……不亦晚乎”并理解其意义;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及其意义;掌握“治未病”的涵义及意义;理解四季养神、养形的方法及违逆四时养生的危害。 |
||
教学重点 |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养生的意义;治未病的涵义及意义。 |
||
教学难点 |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不同养生类型的方法及其相应效果。 |
||
时间 分配 |
本 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
提 示 |
|
50′ |
素问·上古天真论(2) |
|
|
20′ |
四、养生的境界 |
第6~9段 原文 |
|
30′ |
讨论 |
|
|
50′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
|
20′ |
一、四时养生的方法及其意义 |
第1~4段 原文 |
|
15′ |
二、违背四时养生原则的危害 |
第5段原文 |
|
15′ |
三、论治未病 |
第6、7段 原文 |
|
|
|
|
|
|
|
|
|
|
|
|
|
课后思考 |
<!--[if !supportLists]-->1、<!--[endif]-->四时养形、养神的方法及其意义各是什么? 2、你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怎样认识的? 3、何谓“治未病”?与后世所论的“治未病”有何不同? |
||
参考资料 |
1、张登本主编,(白话)黄帝内经通解[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27~51页。 2、傅贞亮、张登本等,中医常用术语选释[M].1989。 |
||
发展与研究 |
|
本科《内经选读》(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内 容 |
学 时 分 配 |
|||
章 |
节 |
讲 授 |
自学讨论 |
小 计 |
上编概论 |
|
|
|
共6学时 |
|
《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
2 |
|
|
|
《内经》的学术体系 |
1.5 |
0.5 |
|
|
学习《内经》的方法与境界 |
2 |
|
|
下编 原文选读 |
|
|
|
|
阴阳五行 |
|
|
|
6学时 |
|
阴阳应象大论 |
4 |
2 |
6 |
五藏之象 |
|
|
|
共12学时 |
|
灵兰秘典论 |
0.5 |
0.5 |
1 |
|
六节藏象论 |
1 |
|
1 |
|
太阴阳明论 |
1.5 |
0.5 |
2 |
血气精神 |
经脉别论 |
1.5 |
0.5 |
2 |
|
本 神 |
2 |
|
2 |
|
营卫生会 |
2 |
1 |
3 |
|
决气 |
0.5 |
0.5 |
1 |
经脉之道 |
|
|
|
共4学时 |
|
经脉、骨空论 |
2 |
2 |
4 |
审察病机 |
|
|
|
共14学时 |
|
生气通天论 |
2 |
1 |
3 |
|
举痛论 |
1 |
|
1 |
|
调经论 |
3 |
1 |
4 |
|
至真要大论 |
2 |
|
2 |
|
百病始生 |
3 |
1 |
4 |
病之形能 |
|
|
|
共12学时 |
|
热论 |
2 |
|
|
|
评热病论 |
1.5 |
0.5 |
2 |
|
咳论 |
1.5 |
0.5 |
2 |
|
举痛论(节选) |
1 |
|
|
|
痹论 |
3 |
1 |
4 |
|
痿论 |
1.5 |
0.5 |
2 |
四诊参伍 |
|
|
|
共4学时 |
|
脉要精微论 |
3 |
|
3 |
|
平人气象论 |
1 |
|
1 |
治之大法 |
|
|
|
共4学时 |
|
阴阳应象大论 |
0.5 |
|
0.5 |
|
异法方宜论 |
1 |
|
1 |
|
汤液醪醴论 |
0.5 |
|
0.5 |
|
标本病传论 |
0.5 |
|
0.5 |
|
五常政大论 |
0.5 |
|
0.5 |
|
至真要大论 |
1 |
|
1 |
宝命全形 |
|
|
|
共4学时 |
|
上古天真论 |
2.5 |
0.5 |
3 |
|
四气调神大论 |
1 |
|
1 |
总复习、小结、机动 |
|
|
6 |
|
总 计 |
|
|
|
72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