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大纲 >> 《内经选读》72学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内经选读》72学时教学大纲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2-07 18:22:48
核心提示:.

《内经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时: 72学时  理论:72学时  

     分:4.0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 西医临床医学院中西临床专业

先修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医的基础学科之一。《内经》课是培养中医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思想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同时,受到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加强教育的科学性,按本学科的界定范围及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理论和思维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造就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医临床工作者。

《内经》是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教学的后期提高课。前期应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的基本理论、重要原则,从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的教材为《内经选读》(邢玉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根据内容需要,可以采用指导阅读和组织讨论、自学等方式。要注重每一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适当介绍本学科发展动态。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综合考核的方法,即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闭卷考试为主,结合课堂提问、专题作业、平时测验、评定成绩。

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分为《内经》概论、《内经》原文选读以及《内经》与医学相关专题研究三部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上篇      

第一章  《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目的要求1熟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2了解《内经》成书时代及书名含义。

教学内容1《黄帝内经》的名义。

2.《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

目的要求1.理解并熟悉《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形成因素

2.了解《内经》的基本内容

3.理解并熟悉《内经》学术体系的特征 

4.理解《内经》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1.《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2.《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3.理解并熟悉《内经》学术体系的特征 

4.理解《内经》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针对本科教学要求,选讲主要部分

计划学时2学时。《内经》学术体系的基本结构0.5学时、《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1学时、《内经》学术体系的价值各0.5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内经》学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内经》学术体系的价值,掌握《内经》认识生命规律的方法论特点,增强学习经典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章  学习《内经》的意义及其方法

【目的要求】1.了解学习《内经》的意义。

2.掌握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内容】1学习《内经》的意义

1)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2)启迪中医临床智慧

3)训练中医思维方法

4)推动中医学术发展

5)提升中医人文素养

2. 学习《内经》的方法

1)利用工具书籍,读懂《内经》原文

2)借助古今诠释,理解原文精神

3)参阅名医医案,理论联系实际

4)掌握诠释原则,防止过度诠释

5)提倡怀疑精神,围绕问题学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学习《内经》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内经》的方法,坚定学习《内经》的兴趣和信心。

下篇    原文选读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目的要求1通过“阴阳应象大论”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阴阳概念、特性、关系以及哲学思想在中医理论建构中作用的认识;

2通过所选篇中有关五行内容的学习,理解五行学说在构建中医理论中的作用;

3背诵相关“阴味出下窍…厚则发热”,“气味辛甘…为阴”;“风胜则动…濡泄”。“天地者,万物……阴之使也”。

4掌握“壮火”、“少火”的古今涵义及意义。

5理解阴阳学说在养生,说明生理,解释病理等应用

教学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2.阴阳的特性、作用及举例

3.药食气味的阴阳性属及精形归化规律

4.阴阳相互关系的应用

5.四时五脏阴阳观

6.阴阳学说的应用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图表示之;课堂讨论为辅。

计划学时6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的阴阳学说,掌握《内经》应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和指导临床诊断疾病的方法,并自觉地应用阴阳学说指导养生

 

第二节  素问·金匮真言论(节选)

目的要求1.掌握昼夜及脏腑的阴阳属性。

2.掌握五脏与体华窍志液的联系。

3.理解五脏与自然界的联系。

教学内容1昼夜阴阳划分

2.人体阴阳的昼夜变化

3.人体脏腑阴阳分类

4.人体脏腑阴阳与发病

5.天地人五行结构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图表示之。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脏腑的关系,掌握《内经》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的四时五藏阴阳的整体观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一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中医脏腑名称的含义。

2掌握五脏的性能、其华、其充、阴阳属性、四时通应及其临床意义。

3通过对五脏阴阳属性的文字错简校勘,熟悉五脏阴阳属性的意义。

4通过对“十一脏取决于胆”的不同学术见解,理解胆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5掌握“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万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等词句。

6.背诵并熟读人以五脏为本的原文。

教学内容1“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2.宣夜说的宇宙结构观

3.论“嗜欲不通,各有所通”

4.论五脏为本

5.五脏阴阳属性

教学方式】讨论与讲授相结合,在复习《中基》藏象学说内容的基础上,讲解相关原文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的藏象学说和五脏的阴阳属性的划分,掌握《内经》以五脏为本的藏象理论,逐步了解经典的校勘方法

第二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目的要求1.背诵并熟读十二官内容及五脏为本的原文。

2掌握十二官主要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1.十二官“相使”,“不得相失”。

2.十二官主要生理功能。

教学方式】讨论与讲授相结合,在复习《中基》藏象学说内容的基础上,讲解相关原文。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的藏象学说中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配合,突出以心为主导的整体观。学会分析《灵兰秘典论》和《六节藏象论》论述内容的差异。

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

目的要求1掌握内脏的分类依据及各自的功能特点

2掌握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机理

3掌握“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4.背诵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教学内容1.内脏的分类依据及各自的功能特点

2“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3.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机理

教学方式】讨论与讲授相结合,在复习《中基》藏象学说内容的基础上,讲解相关原文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的藏象学说中脏腑分类的方法,掌握五脏和六腑的不同功能特点及意义。对“魄门亦为五脏使”从整体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四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目的要求1.掌握“阳道实,阴道虚”的涵义及意义。

2.掌握脾胃关系的内涵及意义。

3.熟悉“阳受风气,阴受湿气”的意义。

教学内容1.太阴阳明为表里,生病各异的理由

2.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

3. 脾不主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联系《中基》的脾胃内容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的脾胃理论,掌握脾胃的相互关系及“脾不主时”的内涵,了解对后世脾胃学派的影响。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一节  素问·经脉别论(节选)

【目的要求】1.掌握“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内涵的基础上,理解体质、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意义;

2.理解不同经脉失常所致的“喘”、“汗”有别的意义;

3.掌握“生病起于过用”在发病学中的意义;

4.背诵“食入于胃……揆度以为常也”;

5.理解经脉在人体物质输布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论经脉与发病

2. 体质、精神状态与发病

3. 生病起于过用

4 经脉失常所致的“喘”、“汗”有别

5. 饮食物的代谢与经脉(脏腑)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可结合津液代谢途径加以理解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体质勇怯与发病关系和“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掌握中医饮食代谢的理论。懂得经脉(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灵枢·营卫生会

目的要求1掌握营卫的化生、特性与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2结合临床,熟悉营卫之气的运行规律及其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中的意义。

3掌握“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营卫循行与睡眠关系。

5.掌握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涵义及意义

6熟记:“人受气于谷……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愿闻中焦之所出……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7了解营卫与三焦的关系、三焦的功能特点。

教学内容1营卫的生成、特性、功能及运行规律。

2.营卫之气与睡眠的关系

3.论营卫之气与三焦关系

4.讨论:①营卫与睡眠关系及意义;  ②三焦的概念及争鸣

③“两死”、“两生”的涵义及意义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自学,辅以提要性归纳

计划学时3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营卫理论,掌握营卫的生成、运行、功能、特性及营卫与睡眠和三焦的关系能够在临床上从调和营卫治疗失眠和汗出异常,并正确运用津血同源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第三节  灵枢·决气

目的要求1.了解六气的概念及其内涵

2结合临床,熟悉“六气”的生理及病理。

3.背诵 “六气”的生理及病理的原文。

教学内容1.论六气概念及其内涵

2.论六气不足的病理

3.六气的“贵贱善恶”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自学,辅以提要性归纳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六气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六气的病理表现,并会用以指导诊断和治疗精气血津液脉不足的病症。

第四节  灵枢·本神

目的要求1.掌握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过程。

2.熟悉情志致病规律。

3.掌握五脏虚实病证规律。

4.背诵“天之在我者……长生久视”; “肝藏血……实则胀”;“惕思虑者则伤神……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教学内容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2.五脏主藏的生理和病理。

3神的发生(广义之神—生命的发生及狭义神的发生)——五脏藏神

4情志过激致病规律

5“察神”、“辨神”的意义

6 神与五脏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结合《中基》“神”的概念及七情致病原理讲授。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形神理论,掌握心理活动的发生过程——意志思虑智,五脏藏神理论及五脏虚实病证规律。了解察神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一节  灵枢·经脉(节选)

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

2.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

3熟悉经脉的生理功能。

4熟悉十二经脉的“是动病”和“是主所生病”。

教学内容1.经络的概念。

2.经络的重要作用。

3.十二经脉的循行。

4.十二经脉的“是动病”和“是主所生病”。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结合《中基》十二经脉循行内容。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内经》十二经脉循行,掌握十二经脉“是动病”和“是主所生病”病证规律及其治疗原则,能应用经脉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第二节  素问·骨空论(节选)

目的要求1.了解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

2.理解任脉、冲脉、督脉的病候

教学内容1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

2任脉、冲脉、督脉的病候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中基》经脉循行内容。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掌握其病候,结合后世发挥,能应用奇经八脉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一节  灵枢·百病始生

目的要求1.掌握病因的三类分法及其意义

2掌握发病学的基本观点,正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熟悉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并结合外感病常用的几种临床辨证方法理解其意义。

4.理解“风雨则伤上”(虚邪)发病规律。

5.掌握“重寒则伤肺”的涵义及意义;

6.掌握“积”的古今涵义;理解“积”病形成的病因病机。

7熟记:“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至其淫,不可胜数。”“黄帝曰:余固不能数……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教学内容1.论病因分类

2.论发病

3.论“风雨则伤上”以及病起于阳的致病规律

4.论“积”病的发生原理

5.论病“生于阴”的原理

6.论疾病的治疗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计划学时3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病因分类法之一——三部分类法,发病原理,外感病传变规律,了解积病发生机理,内外三部之病的治疗方法。培养同学们认识病因的方法,懂得防微杜渐思想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二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

目的要求1掌握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深入理解阴阳之气相对宁静、协调以及重视阳气作用的观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

3熟悉饮食五味对人具有“养”和“伤”两重作用的观点,掌握五味偏嗜致病机理及      其临床意义。

4熟悉五味过食致伤,五脏功能失调的机理。了解痤痱、、痔、瘘、肠澼、大、痛肿及风疟的病因病机。

5熟记“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故阳强不能密……发为痿厥。”

教学内容1.论“生气通天”

2.论阳气的生理特性及病理作用

3.论阴阳关系

4、伏邪发病规律及其意义

5、饮食五味与五脏阴阳的关系

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教学方式】讲授,辅以讨论

计划学时3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生气通天”的思想,掌握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阳气的生理功能、特性及其病理变化,五味的养与伤双重作用,把握《内经》重阳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结合后世发挥,能应用重阳观指导临床实践。

第三节  素问·玉机真脏论(节选)

目的要求1.掌握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 

2.理解五脏疾病的预后判断

教学内容1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

2.五脏疾病的预后判断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计划学时0.5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五脏疾病传变规律,了解其预后判断,结合后世发挥,能从时间辨证论治疾病。

第四节  素问·举痛论(节选)

目的要求1.理解每种原因所致正气失常的机理。

2.掌握“百病生于气”的涵义及意义。

3.背诵“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

教学内容1“百病生于气”的涵义及意义

2.情志致病所致正气失常的机理

3“过劳伤气”的机理

4.寒热伤气的机理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计划学时1.5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百病生于气”,掌握九气病机,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能从调气论治疾病。

第五节  素问·调经论(节选)

目的要求1.熟悉《内经》对病因的两种分类方法及联系;

2.熟悉《内经》对虚实病机的两种不同判定标准及其意义

3.掌握“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的涵义、意义

4.熟记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夫邪之生也……阴阳喜怒”等段原文。

教学内容1.论气血失常所致虚实的病机

2.病因分类及不同病因所致气血失常的病机

3.阴阳(外感、内伤)虚实寒热病机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计划学时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由气血失常引起的虚实病机,掌握《内经》病因的阴阳分类法和内外寒热病机的古今差异。学会结合《内经》原文,解析经文的方法。

第六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目的要求1熟悉病机的概念和基本精神。

2掌握病机十九条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

3.掌握分析病机的方法:1)审察病机,无失气宜;(2)审察病机,各司其属;(3)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4)必先五胜,整体联系。

4熟记:病机十九条。

教学内容1.脏腑病机(定位分析)7

2.六气病机(求因分析)12

3.探求病机的方法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病机十九条,掌握《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学会结合《中医诊断学》相关内容,应用病机十九条指导临床辨证。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一节  素问·热论

目的要求1.掌握伤寒病的广、狭两义,以及与外感热病、温病、暑病的关系。

2.理解伤寒病的传变规律及六经辨证规律。

3.理解伤寒病治疗的汗、泄两法及饮食护理。

4了解两感热病的概念、机理、预后及其临床意义。

5了解热病遗、复的原因、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热病概述

2.热病的六经辨证

3.热病的顺传的治疗原则

4.遗热与热病的饮食护理

5.热病“两感传变”规律及预后

6.热病的鉴别及暑病特点、治疗宜忌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自学讨论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热病的诊治规律,掌握《内经》热病的六经辨证和治法,了解其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异同,热病的调护宜忌,温病与暑病的鉴别。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交的概念,病机特点及其“死候”;

2.掌握劳风的概念、主症及正气盛衰与病情变化的关系;

3.了解风厥的概念、主症及病机。

教学内容1阴阳交的概念及预后。

2风厥的概念及其治法。

3劳风的概念、治法及预后。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热病变证阴阳交、劳风和风厥的概念、病机、主症及治疗,掌握阴阳交和劳风的预后及其意义,能结合《方剂学》,补充其治疗方药。

第三节  素问·咳论

目的要求1.掌握(肺)咳病发生机理;

2.掌握“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痛为泄”,以及咳“皆聚于肾,关于肺”的涵义及意义;

3.熟悉“人与天地相参也”,及咳病日久可“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的意义;

4.了解五脏咳、六腑咳的辨证依据及辨证要点(围绕“痛”、“泄”理解)。

5了解咳症的治疗原则。

6熟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则为泄、为痛。”

教学内容1.咳病的发生

2.咳病的辨证

3.论治疗

4咳病分证论治的针刺取穴原则。

教学方式】讲授1.5学时,讨论0.5学时,以列表形式,解析五脏咳及六腑咳的内容。用示意图展示肺咳发生机理。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对于咳嗽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论述,掌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皆聚于胃,关于肺”理论和咳嗽的脏腑辨证要点。培养应用脏腑辨证指导咳嗽辨证的临床实践能力。

第四节  素问·痹论

目的要求1掌握痹证的概念、形成原因、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

2掌握各类痹证的主要症状、形成机理及辨证要点。

3熟悉影响痹证预后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4了解痹证的针刺原则。

5熟记“风寒湿三气杂至……,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荣者,水谷之精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6.背诵并掌握“荣者,水谷之精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句的涵义及意义;

7.理解痹病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教学内容1.论痹病的发生原理

2.论痹证的分类依据和证候特点。

3.论痹病的辨证

4痹证的预后。

5.论痹病的刺法。

6.论营卫与痹病的关系

7.论体质与痹病类型的关系

8.论痹病的临床表现与病位、气候的关系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计划学时3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对于痹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辨证、治疗的论述,掌握痹病的的分类和辨证要点,与营卫的关系及影响痹病的因素(体质、病位、气候)。培养应用《素问·痹论》指导痹病辨证诊疗的临床实践能力。

第五节  素问·痿论

目的要求1.掌握“痿病”概念及治痿取阳明的机理;

2.熟悉五脏气热发生的机理及辨痿方法;

3.背诵“肺主身之皮毛……骨髓”,及“肺者……心之盖也”。

4了解痿证的针刺原则。

教学内容1.痿病形成的病因病机

2.痿病辨证

3.痿病治疗

4.痿证的治疗大法。

教学方式】归纳性讲授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对于痿病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辨证、治疗的论述,掌握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的观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和痿病的治疗大法。结合后世运用,培养应用《素问·痿论》指导痿病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能力。

 

第八节  灵枢·水胀

目的要求1.掌握水胀、肤胀、臌胀,肠覃、石瘕的鉴别要点。

2.熟悉水胀、臌胀、肠覃、石瘕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水胀、肤胀、臌胀的症状及鉴别要点

2肠覃、石瘕的症状及鉴别要点

3水胀、臌胀、肠覃、石瘕的治疗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辅以讨论。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所论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均有腹部肿大的症状,但其病因病机、具体特征及治疗又不尽相同,通过比较的方法,学会上述病症的鉴别诊断,掌握肠覃、石瘕的行气活血治法并指导临床实践。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节选)

目的要求1.理解平旦诊脉的原理及意义;

2.掌握“夫脉者,血之府也”;“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脏者,中气守也”;“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3.掌握常人的脉率及其意义;

4.掌握胃气的含义及其意义;

5.熟悉尺肤诊法的内容及意义;

6熟记下列原文:“黄帝曰:诊法何如?……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是故冬至……阳气微下”,“切脉动静,……决生死之分。”“五脏者,中之守也……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失强则死。”

7. 从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观点,理解四时脉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8. 掌握“诊法”、“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者,身之强也”、“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中而始之。”等词句。

9. 熟悉尺肤诊法的内容及意义;

10. 熟记“是故冬至……阳气微下”段原文;

教学内容1.论平旦诊脉及其理由

2.论诸诊合参

3.论切脉诊病

4.论色诊法

5.论目诊法

6.论问、闻及望诊法

7.论形体、姿态诊法

8.脉应四时

9.释梦诊法

10.诊脉要求

11.色脉合参诊法

12.尺肤诊法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相关段的原文可以自学、提问、讨论

计划学时3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诊脉的最佳时间及原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掌握十余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望目、察色、闻声、问疾、观形等的诊断方法,了解脉应四时的规律,体悟“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诊法中的应用。

第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节选)

目的要求1.理解四时五脏平、病、死脉的判断标准

            2.了解虚里诊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1.平人及平脉

2.虚里及虚里诊法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提要性解析原文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诊脉的“平人之常气禀于胃”原理,采用知常达变的方法,判断平、病、死脉象。亦采用脉应四时的规律,从脉时、脉证的顺逆关系讨论了疾病状态下的常变关系。体悟“脉以胃气为本”和知常达变思维在脉诊中的应用。

第八章   治疗大法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目的要求1.掌握治病求本、因势利导等原则的内容。

2背诵“其盛,可待衰而已……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引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教学内容1.因势利导法治疗原则及其应用

2.阴阳互根互用原理在治疗中的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因势利导”、“治病求本”的治疗观,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法,能应用因势利导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素问·异法方宜论

目的要求1.了解五方地域的常见病及治疗

            2.了解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1.地理、地势、气候与发病

2.杂合以治,各得所宜

教学方式阅读与讨论为主,课堂讲授为辅。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杂合以治,各得其所”的道理,掌握因地制宜的治则。临床上能根据地理环境不同,灵活治疗。

第三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

目的要求1了解汤液醪醴在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2. 理解神机与治疗的关系。

            3. 理解“病为本,工为标”医患关系的论述。

4掌握水肿病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及其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1.酒的药理作用及酒剂的应用

            2.  神使与神不使对疾病的影响

            3.  医患标本关系与疾病治疗

2.水肿病(内伤所致)的治疗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汤液醪醴的作用、医患关系、神与疾病预后关系,掌握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调护方法。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养生观念、正确的医患关系理念及治疗水肿病的能力。

第四节   素问·标本病传论(节选)

目的要求1掌握标本先后的原则。

2熟悉脾胃转输作用在治疗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1治病求标求本的意义。

2标本先后的原则。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0.5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标本治则的含义、意义及其临床应用,掌握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方法。结合后世发挥,培养同学们应用标本治则的能力。

<!--[if !supportLists]-->第五节 <!--[endif]-->  素问·五常政大论(节选)

目的要求1.了解用药法度

<!--[if !supportLists]-->2. <!--[endif]-->理解疾病本与象相反的治疗

<!--[if !supportLists]-->3. <!--[endif]-->用药有度,顾护正气

教学内容1.毒药攻邪,用药有度

2.食物养正,食养尽之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

计划学时0.5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用药法度,考虑体质、毒药毒性大小、疾病寒热等因素,把握“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原则,培养同学们应用毒药和食疗的能力。

第六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目的要求1掌握正治法与反治法的概念

2熟悉正治法与反治法的具体治法

3.了解反治法的四种具体治法。

3熟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教学内容1.正治及正治方法

2.反治及反治方法

3.方制法则及方剂分类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正治反治治则,“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和“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含义。掌握反治法的四种治法,培养同学们应用正治反治治则的能力。

第九章  宝命全形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

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的原则及常用方法。

2.熟悉肾气、天癸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 

3.熟悉各年龄段的特征及肾气盛衰变化规律。

4.背诵“上古之人,……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病安从来”;“肾者主水……乃能泄”。

教学内容1.养生原则与方法

2.肾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

3.肾藏精的机理及其意义

4.养生的境界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辅以讨论。

计划学时3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生殖的特征及肾气盛衰的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应用《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理论指导养生的能力——保养肾气,形神兼养。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目的要求】1. 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及其意义;

2. 掌握“治未病”的涵义及意义;

3. 理解四季养神、养形的方法及违逆四时养生的危害;

4. 背诵“是故圣人……不亦晚乎”并理解其意义;

教学内容1. 四时养生的方法及其意义论经脉与发病

2. 违背四时养生原则的危害

3. 论治未病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1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经》顺时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治未病”的含义及其意义,了解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培养同学们应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养生理论指导养生的能力——顺时养生,治未病。

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讲 授

自学讨论

小 计

上编概论

 

 

 

6学时

 

《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2

 

 

 

《内经》的学术体系

2

 

 

 

《内经》的学习及其方法

2

 

 

中编经文导读

 

 

 

 

阴阳五行

 

 

 

8学时

 

阴阳应象大论

6

 

6

 

金匮真言论

2

 

2

五脏之象

 

 

 

8学时

 

六节藏象论

2

 

2

 

灵兰秘典论

2

 

2

 

五脏别论

2

 

2

 

太阴阳明论

2

 

2

血气精神

 

 

 

8学时

 

经脉别论

2

 

2

 

营卫生会

3

 

3

 

决气

1

 

1

 

本神

2

 

2

经脉之道

 

 

 

2学时

 

经脉

1

 

1

 

骨空

1

 

1

审察病机

 

 

 

14学时

 

百病始生

3

 

3

 

生气通天论

3

 

3

 

玉机真脏论

0.5

 

0.5

 

举痛论

1.5

 

1.5

 

调经论

4

 

4

 

至真要大论

2

 

2

病之形能

 

 

 

12学时

 

热论

2

 

2

 

评热病论

2

 

2

 

咳论

2

 

2

 

痹论

3

 

3

 

痿论

2

 

2

 

水胀

1

 

1

四诊参伍

 

 

 

4学时

 

脉要精微论

3

 

3

 

平人气象论

1

 

1

治疗大法

 

 

 

6学时

 

阴阳应象大论

1

 

1

 

异法方宜论

1

 

1

 

汤液醪醴论

2

 

2

 

标本病传论

0.5

 

0.5

 

五常政大论

0.5

 

0.5

 

至真要大论

1

 

1

宝命全形

 

 

 

4学时

 

上古天真论

3

 

3

 

四气调神大论

1

 

1

总   

 

 

 

72学时

[参考书目]

1《黄帝内经素问析义》.傅贞亮,等.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2《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王洪图北京出版社,1997

3《内经讲义》程士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内经》王洪图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