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概况 >> 课程简介 >> 学习《内经》的方法与境界

课程简介

学习《内经》的方法与境界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8-02-24 22:46:19
核心提示:.

学习《内经》的方法与境界

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如何学习《内经》并能熟练地运用其中的原理,这是所有习医者共同关注的事情。笔者集30年研习《内经》的心得,将其总结为:“读通原文,解析经义,结合实践,纵横联系,发挥应用,拓展思路”五步学习方略。现不揣浅陋,以飨读者。

1.读通原文

所谓读通原文,就是要用传统的经学模式,对原文进行校勘注释.疏理文字,使原文的字面意思达到文畅理顺。这是研究《内经》的基础。由于《内经》的文字古奥艰涩,加之时代久远,流传转抄,致使原文出现错、衍、脱、补,这就增添了初学者的难度。常会使研习者望而却步。所以,在学习《内经》的时候,要借助必要的工具书(包括普通工具书,如《中文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专业工具书,如《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中医常用术语选释》等,读通原文,理解字面的表层意思。

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本段原文,可谓是该篇的提纲,或者说是全篇的导言。读通本段,对理解全篇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首先要读通本段。在疏理本段原文时,主要是对“失其所”、“不彰”、“阳因而上“的“上”等字句的诊释。

“失其所”:其,远指“阳气”。所,作“处所”、“部位”。有人释为“穴位”(志聪注)。指阳气失去它发挥作用的部位及其功效。“上”,在此有向上(运动),还涵有向外的运动趋向。此处的“向外”运动,还可从下文的“卫外”可证。显然,此处的“上”与下文的“外”属互文、属文法中的“错纵”。

再例如,《素问·汤液缪酸论》的“平治于权衡”。如果不解释清此句中的“平”、“权衡”就难以使其明了。平,通“辨”,“平治”即辨治。“权衡”,不可解为平衡,此之“权衡”当作斟酌、思考解,即分析的意思。因此,“平治于权衡”,就是今之“辨证论治”的原型。

再看《素问·经脉别论}段的原文,说:“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语中的“权衡”就是在衡具—秤的基础上,引申并特指肺脏。因为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调气机功能,主治节作用,就犹如秤的权与衡一样.高者降之,下者升之,对人体气、血、津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此让解,方可使文意通达。

以上仅举例数即可看出,如果不能注解原文,就难以读通。不读通原文,就更谈不到对原文的理解和应用。

2.解析经义

所谓“解析经义”,是指在疏理畅顺了原文以后,就要向深层剖析经文中的医学义理.使其畅晓、明晰。

(关于原文的解析,这一研究经文的方法和思路,初显于六十年代初,成熟于八十年代。可以说这一方法是由陕西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使其发展成熟,并至顶巅。其成果可反映于《黄帝内经素问析义》及《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黄帝内经通解》三书。)

在“解析经义”的时候,务必要紧扣原文的精神.既不能漫无边际地随意延伸,也不可过于间略而有所疏漏。

3.纵横联系

在“解析经义”的时候,要进行“纵横联系”,广泛联想。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所谓横向的联系,局限一点讲,就是要把所解析的原文,放置于全篇相关原文中去理解。如此,才能深入透彻地领会其基本精神。例如上述所举《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原文。如何体现阳气的卫外御邪作用呢?本段只用“折寿不彰”、“卫外者也”句简略述之。但紧承此段的下文,就指出阳气失于卫外功能之一会在一年之中的任何季节,均可感受四时不正之气而发病。于春季失去卫外功用,就可“因于(风)气”而病;于夏季失去卫外作用,就可“因于署”而病;于秋季失去卫外作用,就可“因于寒”而病。内伤之邪也可因阳气失常而发病。于是,原文进一步列举了“烦劳”、“大怒”、“高梁之变”等原因,使阳气失常而致人于病。可见,通过横向联系,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并使之系统化。

所谓纵向联系,就是要进行古今联系,将历代研究《内经》原文的著名医家、医著以及著名论点加以联系。为何如此呢?一则,《内经》是医学之宗、医理之源。通过纵向联系,使一些重要医学理论源渊流畅。二则,通过对历代研究成果的联系,可以加深对相关学术观点沿革过程的认识;三则,历代不乏研究《内经》的高明者,通过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联系,还可以沐浴到名家的求知态度的严谨学风。

例如,“阳气者,若天与日”之论,后世明代张介宾的“大宝论”就是宗此而加以发挥.并创温补之法,自成一派。还有如《内经》的“命门”,是当时的医家从诊断学的角度,指眼睛、眼神为命门。但《难经》提出“左肾右命门”,并将其与五脏齐等之后.遂有“命门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并由此赋予命门以新的内涵,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学术观点。这一理论包括了命门的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脉部位、治疗方药、针刺脯穴等系统的学术理论。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不能加以纵横联系,又何以能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内经》重要学术观点的完整性呢?

4.结合实践

《内经》是对秦汉时期及以前医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相当比例的原文,是对当时医疗实践的记实。即或属于理论性的原文,也是古人对临床实践的抽象。因此,在理解原文时,务必要联系临床实践。更何况我们今天研究《内经》,学习《内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临床、运用于实践。

仍以上述原文为例示之。《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阳气是生命的动力,阳气有卫外的作用。横向联系相关的《内经》原文,如《素问·调经论》就有“阳虚则外寒”之论,指趋向并卫护于外的阳气不足时,病人就会在外感表证时会有恶寒怕冷的症状。

再如,《素问·调经论》之“阳盛则外热”,就是指在外邪袭表时,趋向并卫护于外的卫气受到郁遏,而不能向外透发,肌表内侧层的阳气因邪气的郁遏而相对偏盛,温煦作用呈亢奋状态,故外感表证阶段就会有发热症状。如何消除表证之发热呢?《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显然,此处的“阳气当隔”病机,就涵概了《素问·调经论》的“阳盛则外热”,即表证发热的机理。“隔者当写”。什么是“写”之“正治”之法呢?本篇确立的“体若播炭,汗出而散”的治法,就是“阳气当隔”病理状态所致“体若播炭”之高热的“正治”方法。临床上对于外感表证发热,均用发汗之法以退其热。汗出、热退、身凉、脉静。邪去正安,疾病转愈,故曰:“汗出而散”。古今治疗表证之发热,概莫能外。

从上述例句的“临床联系”可以看出,不进行临床实践的联系,学习原文时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进行临床联系,就无法深析经义,就无法使原文得以应用.也就无以使“活”。

5.弘扬拓展

《内经》的原文,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研究成果。《内经》之所以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就是经过《内经》以将历代医家在研读经文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弘扬和拓展,才使得中医学发展成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现仅举几例示之:例一,如关于寸口脉诊法。《内经》分别在《素问·五脏别论》、《素问·经脉别论》等篇中论述了寸口脉诊法之所以能诊察疾病的机理。但是,寸口的确切部位在哪里?如何划分的?指下怎样切按等等。可见,《内经》仅提出寸口脉诊及诊病机理,至于其他诸多方面知识,则是模糊不清的。《难经》发挥了这一诊法,明确了寸口脉诊的确切部位,厘定寸口为寸、关、尺三部,每部脉长度分别为6寸、6寸、7寸,共计一寸九分,故名曰“寸口”;明确了两手寸、关、尺六部的脏腑定位、经络定位;规定了医生诊脉时指下力量的轻重,并量化为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深按至骨五个量级。后经西晋王叔和的进一步确认,还有明代李延是的《脉诀汇辨》、李时珍的《频湖脉学》等人的发展,才使寸口诊脉法得以流传至今,发扬光大。例二如,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详论了肾主藏精,能主生长发育的功能。

《内经》原文是通过男子八八女子七七的生理节律,论述了肾脏的这一重要功能。两千多年来,成为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并有许多有益的发挥,都是对《内经》经文的发挥与拓展。如何在新的科学发展条件下对《内经》中有关肾的理论加以发挥宏扬呢?有人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一是把大鼠的“胚肾”制成混悬液,然后给老年鼠进行腹腔注射,每日一次。一个月后,老年鼠“返老还童”,各项生理指标均恢复到青壮年鼠的范围。

二是检测各年龄组男女两性健康人的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与《素间·上古天真论》中发现的“七七八八”之数完全吻合。此酶在女子7岁,男8岁以前,处于很低水平,自此年龄段,含量开始上升;女子14岁,男子16岁时,此酶含量升至一生中的最高值,并一直维持到女子35岁,男子40岁前后。当女子49岁,男子64岁左右时,碱性磷酸酶降至低水平,且与7岁、8岁时含量相当,并延续到寿终正寝。这就从实验学的角度,印证并宏扬了《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关肾主生长发育的学术观点。

仅通过以上两例就可看出。发展是《内经》的出路,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硬道理。发展才有生命力,才能进步。因此,对《内经》学术理论的宏扬发展,是我们学习、研究《内经》的旨归和研习者所企及的境界。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